1
創新藥板塊強勢領跑
2025年的股票市場波詭云譎,主線輪動頻繁,但有一個細分賽道始終沒有缺席于投資者的視野。
那就是創新藥,經過近4年的下跌,今年終迎破局時刻!
在醫藥行業整體處于估值修復、政策預期回暖的背景下,創新藥板塊從年初至今持續發酵,成為科技與消費之外的又一“新貴”。
再疊加外資回流、南下資金帶來的充裕流動性,港股創新藥成為具有成長性的細分賽道之一。
從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截至7月18日,中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的年內漲幅高達94.31%,顯著跑贏同期恒生指數(23.76%)和其他港股行業指數。
以宏觀和產業視角觀察,創新藥板塊的走強,是政策、產業基本面、市場情緒等多重利好因素共振的結果。
一是政策利好。國家醫保局與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5方面16條措施。
二是市場擴大。國產創新藥在國際會議中讀出優秀臨床數據,中國創新藥BD交易活躍,出海交易達52項總超647億美元。
在廣發滬港深醫藥基金經理吳興武看來,這背后是國內創新藥產業長期積累后的階段性集中體現。“中國創新藥雖然經歷了諸多曲折,但產業始終在穩步前進,經過了10年積淀后,開始顯露成果。”
吳興武從業已近16年,長期專注于醫藥板塊的研究和投資,近年來聚焦深耕創新藥。今年以來,他管理的廣發滬港深醫藥混合(A類:014114;C類:014115),在這一波行情中脫穎而出。
根據Wind數據顯示,自年初至7月18日,廣發滬港深醫藥混合A類的凈值增長率達67.46%,遠超同期業績比較基準43.98%。
這一成績背后,既有對醫藥行業趨勢的敏銳判斷,也有對個股的深度挖掘和前瞻布局。
2
前瞻布局創新藥牛股
面對亮眼的投資業績,市場不禁要問:吳興武今年做對了什么?
答案的核心在于兩點:前瞻性地把握住了創新藥板塊的beta行情,以及精準捕捉到了創新藥大牛股的alpha收益。
要理解吳興武的投資哲學,不妨回顧他管理時間較長的另一只醫藥主題產品——廣發醫療保健(A類:004851;C類009163)的歷史操作。
在廣發醫療保健的持倉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A股醫藥賽道過去三年罕見的“十倍股”——百利天恒。回溯這只股票的歷史表現,我們可以看到吳興武的布局具有前瞻性。
百利天恒在2023年上市之初,市值尚不足100億元,市場對其關注度極低。
彼時,百利天恒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雙抗ADC藥物(能夠將強效毒素精準遞送到腫瘤細胞內部,兼具靶向藥的精準制導和化療藥物的高殺傷力),完成了前期階段的關鍵臨床數據披露,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
定期報告顯示,2023年一季報,吳興武就將其納入廣發醫藥保健的前十大重倉股,在這只股票上市后的第一份季報中,該基金也是其第一大流通股東。
在隨后幾個季度里,吳興武持續加倉,特別是在2024年一季度,持倉比例進一步提升至近10%,成為其第一大重倉股。
2023年12月,百利天恒將雙抗ADC藥物授權給一家全球性生物制藥公司,以84億美元的金額刷新了中國ADC新藥“出海”的交易金額紀錄。
在2023年三季度至2024年一季度 ,百利天恒的股價從最低72元/股上漲至最高超過140元/股,最高漲幅近乎翻了一倍。
多年來的埋頭研發,終于開始結果。2024年,百利天恒躋身A股十大最賺錢醫藥公司排名第6位,直接驗證了其研發實力。
而吳興武作為最早一批布局的基金經理,直到現在,這只股票依然是他的重倉股之一。
吳興武對百利天恒的前瞻布局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對行業趨勢的敏銳嗅覺,以及對創新藥“質變”拐點的精準預判。
這一點,從吳興武在今年上半年大幅增加/新增其他創新藥、醫療器械標的持倉就能看出。
二季度期間,其管理的廣發滬港深醫藥(A類:014114;C類014115)新進了三生制藥、昂立康、石藥集團和百濟神州的A、H股。截至二季度末,前十大重倉股已全部是創新藥企業或是轉型加碼創新藥的公司,高度聚焦創新藥方向:
▲圖源:廣發滬港深醫藥2025年二季報
這些操作,都建立在他對中國醫藥大健康產業已進入“厚積薄發階段”的深刻認知之上。
他預計,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藥股,或是這一輪行情的主線,這條主線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過去一年多醫藥股的結構性牛市。因為這類企業的“業績可預見性相對較強,未來市值增長空間的可實現度和實現路徑把握性相對較大” 。
對應到2025年二季度的組合持倉中,增持和新進的重倉股,普遍都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特征。
事實也證明,這些公司在上半年創新藥行情中表現突出。截至7月18日,廣發滬港深醫藥的前十大重倉股今年以來的平均漲幅達到136.64%,預估為基金貢獻了明顯的阿爾法收益。
3
用產業的視角做投資
熟悉醫藥基金的投資者,都不會忘記2019-2021年的那輪創新藥牛市,以及隨后長達四年的漫長回調。
在這個大起大落的階段中,有的人選擇固守原地,有的人則選擇不斷前行。
在吳興武看來,醫藥投資的核心在于既要了解行業底層的專業知識,也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積累經驗,才能跟得上行業飛速發展的步伐。而對于底層專業知識的深度理解,是財務報表無法提供的,唯有扎根產業、洞悉研發過程才能把握。
因此,他持續更新和迭代自己的產業認知。2020年到2022年的近兩年里,他曾專門報名參加針對產業人員的創新藥研發培訓班,堅持每個周末飛到上海,和圈內人一起系統學習藥物研發流程與技術路徑,真正做到了“用產業的視角做投資”。
經過長期積累,他在2022年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創新藥研究體系,包括從研發到商業化的全鏈條跟蹤,覆蓋臨床前研究、一期至三期臨床試驗、NDA申報、醫保談判、市場推廣等環節。
資本市場從不缺乏風口,但能站在浪潮之巔的投資人卻鳳毛麟角。
吳興武之所以能把握這一波行情,不僅在于其聚焦創新藥賽道所構筑的深厚專業壁壘,還在于將專業主義精神發揮到極致的深度產業研究能力。
這種“專業主義精神”,讓他在面對市場波動與產業變化時,始終能保持冷靜與理性,通過深度研究和長期跟蹤,識別出真正具備技術壁壘的企業。
正是基于這一理念,吳興武在個股選擇上,也格外注重企業的“專業主義精神”。他認為,新藥的研發效率,和團隊在研發過程中的科學精神、專業水平、處理細節能力等高度相關,這是一個科技含量很高且非常需要“工匠精神”的領域。
在這種行業特點下,公司規模的大小沒有那么重要,只有最服從藥物研究規律的企業,和踏實、專業、精細、勤奮的團隊才有機會。
從產業層面來看,創新藥行情的啟動,既是中國醫藥產業十年磨一劍的厚積薄發,也是政策、資本、人才、技術合力推動下的必然結果。
它并非曇花一現的主題炒作,而是產業升級、價值重估的序幕。“今年以來的一系列大額BD事件,是國際藥企巨頭實打實分析數據及風險之后做出的選擇,也為投資者提供了直觀且有力的驗證信號,提振了市場信心。”吳興武表示。
在歷經了醫藥板塊持續四年的周期調整之后,像吳興武這樣十余年如一日,以專業主義精神深耕產業、敢于在行業拐點處重倉出擊、擅長捕捉“牛股”的基金經理,為投資者提供了多一種選擇。
【風險提示】
*基金公司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敬請投資人注意風險,投資者投資前請仔細閱讀說明書、合同等法律文件
*提及基金產品僅作舉例不作為推薦,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不等于理財產品實際收益,投資須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