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這項娛樂運動能出現背后,藏著不少人智慧的結晶,就像棒球手套的出現不光有專業人士的推動,甚至還有業余人士出面搞發明。
是誰發明的棒球手套?它經經歷過什么樣的發展歷程呢?
1875年春日的波士頓棒球場,當接球手道格·艾里森戴上一雙笨重的棕色手套時,看臺上響起了刺耳的嘲笑。
19世紀中葉的美國牧場,擠奶工人每天要面對暴躁的奶牛,為防止牛蹄踢傷,他們發明了一種厚達5毫米的牛皮手套。
這種手套的掌心有獨特的菱形褶皺設計,就像給手掌裝了一個天然的減震器。
這種設計能將奶牛踢踹的沖擊力分散30%以上,恰好解決了棒球接球手面臨的痛點,也就是當時的硬式棒球時速已超過100公里,直接用手接球如同徒手接石塊。
牛奶工手套采用的油鞣革技術,也成為早期棒球手套的核心優勢,他們工人們將牛皮浸泡在魚油中數日,讓手套變得柔韌耐低溫。
這種技術被棒球器材商借鑒后,生產出的手套能在零下10℃的環境中保持柔軟,讓球員在初春的寒冷賽季也能靈活握球。
1883年,斯伯丁公司的賬本顯示,他們從芝加哥奶制品廠收購了大量邊角料,用于制作首批量產手套。
在那個沒有職業保障的年代,許多棒球運動員退役后轉行成為擠奶工。
波士頓圖書館的一本舊日記中,一位名叫約翰·米勒的前接球手表示,牧場的手套比球場的更結實,稍作改良就能接住那些快如閃電的球。
這些退役球員將牧場的實用技術帶回球場,形成一條隱秘的技術傳播鏈,讓牛奶工的智慧在棒球場生根發芽。
在手套普及前的19世紀60-70年代,棒球接球手是名副其實的"高危職業。
紐約醫學院的檔案里,記錄著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案例,1872年,17名職業接球手因手指骨折退役;1875年,布魯克林隊的威廉·瓊斯左手四根手指全部骨折,X光片顯示骨骼碎成23塊。
因為1869年,棒球正式采用硬式球,核心是用印度橡膠包裹的核桃,外層纏滿棉紗,最后縫上牛皮。
這種球在冬季低溫下會變得像大理石一樣堅硬,普林斯頓大學的模擬顯示,當球速達到120公里/每小時,接球瞬間的沖擊力超過900牛頓,相當于被一本厚字典狠狠砸中手掌。
為了接球,球員們想盡了各種土辦法,有人在帽子里塞滿棉花,接球時用帽子兜球;有人故意留長右手無名指指甲,形成天然的接球鉤;更有甚者,在靴子前端嵌入鐵片,用來抵擋貼地滾球。
芝加哥棒球博物館里,一雙1871年的接球手靴子,鐵制鞋頭已經嚴重變形。
1877年6月,明星接球手吉姆·麥克林在一場比賽中,為了接住一記時速110公里的快球,右手食指當場斷裂。
這一慘狀通過《紐約論壇報》的報道震驚全國,民眾紛紛呼吁改善接球手的防護裝備。
僅一個月后,全國職業棒球球員協會緊急通過決議,正式認可手套為合法裝備,結束了“徒手接球”的野蠻時代。
可今天看來理所當然的棒球手套,在誕生之初卻遭遇了激烈的文化抵制。
1880年,《棒球紀事報》刊登了一幅諷刺漫畫,是一名戴著手套的球員被隊友嘲笑為“懦夫”,旁邊配文表示真正的男人不需要軟皮子保護。
尤其是19世紀末的美國,棒球被視為男子漢的運動,強調堅韌不拔的精神,而使用護具被看作是軟弱的象征,甚至有人認為戴手套會破壞手感,違背運動本質。
當時的報紙甚至常將戴手套,與女性化聯系起來,用“手套懦夫”這樣的詞匯攻擊使用裝備的球員。
可隨著球速不斷提升,那些抵制手套的球員紛紛成為傷病的受害者。
比如1896年,傳奇投手賽·揚格投出一記時速130公里的快球,直接擊碎了反對者查理·奧斯汀的門牙。
第二天,奧斯汀戴著定制手套出現在賽場上,引發了轟動,這種的方式讓越來越多的球員意識到,保護身體才能延續職業生涯。
從那以后的五年內,手套普及率從12%飆升至89%,偏見在現實面前逐漸瓦解。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成為手套技術飛躍的催化劑。
為了保護飛行員的手部,軍方研發出輕便耐用的航空皮革手套,它透氣孔設計和彈性繃帶結構,被迅速應用到棒球手套中。
1917年,威爾遜總統參觀棒球場時,特別稱贊了這種兼具防護與靈活的新式手套,為其貼上了“愛國裝備”的標簽,加速了手套的全面普及。
進入21世紀,棒球手套的材質和設計早已超越了牛奶工的想象。
現代手套使用凱夫拉纖維、記憶海綿和納米涂層,重量從早期的500克降至280克,同時防護性能提升5倍。
但不變的是,手套依然保留著牛奶工手套的菱形縫線和掌心褶皺,這些源自牧場的智慧,經過百年演化,成為了棒球裝備的經典元素。
如今的3D掃描技術,能精準捕捉球員手部的每一處曲線,計算機模擬可優化每一道縫線的位置,確保沖擊力均勻分散。
在日本,職棒選手會將手套視為“第二生命”,新人入門時要舉行“手套開光”儀式;在美國,名人堂球員的手套會被永久保存,成為他職業生涯的見證。
一副手套的平均使用壽命約為3個月,但頂級選手的定制手套可能價值數萬美元,成為球迷追捧的收藏品。
體育進步的本質,是無數人智慧的積累,體育進步時,又在為每一個普通人帶來好的一面,希望這樣的良性循環,帶動更多體育運動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