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拆遷改造的熱潮中,一紙《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合同》往往承載著無數家庭對未來生活的全部期望。但當白紙黑字的承諾化為泡影——安置房交付遙遙無期,補償面積無故“縮水”,甚至約定的商鋪不翼而飛,被拆遷人該如何守護自己的權益?甘肅平涼S女士的曲折經歷,為我們敲響警鐘,更照亮了一條依法抗爭的維權之路。
一紙合同:從希望到失望的跌落
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S女士一家曾安居于一座承載生計的三層小樓——上為住宅,下營商鋪。2013年3月18日,隨著《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合同》的落筆簽字,拆遷單位鄭重承諾:對整棟房屋(含住宅及商鋪)按1:1.5比例置換補償。合同條款清晰如鐵:“如因拆遷單位因素不能按期完工,責任由拆遷單位全部承擔……按期不能交接樓房和商鋪,應按違約由拆遷單位承擔違約賠償金和遲延履行金(雙方協商確定為人民幣3萬元整)。”
全家人懷揣著早日回遷、重振小生意的期盼搬離故園。然而安置房建設一拖再拖,遠超約定交房期限。當終于盼來新房竣工時,殘酷現實卻迎面重擊:一排新建商鋪赫然僅有7間,其他7戶鄰居皆如愿分得鋪面,唯獨S女士家那應得的58.734平方米商鋪“消失”在圖紙與現實之間!
法律亮劍:合同條款就是維權的“尚方寶劍”
面對補償承諾的徹底落空,S女士最終選擇委托專業律師介入。拆遷律師抽絲剝繭后指出:合同中的“白紙黑字”正是維權的核心武器!
面積置換鐵證如山:
住宅部分:原103.514平方米,依約應置換155.271平方米。
商鋪部分:原39.156平方米,依1:1.5比例,應得58.734平方米商鋪——這正是拆遷方無法兌現的核心標的。
違約責任板上釘釘:
合同明載:因拆遷方原因導致遲延或無法履約,需承擔違約金及遲延履行金共計3萬元整,且須“先支付,再解決問題”。
拆遷單位已明確表示無法提供約定商鋪,其根本違約事實確鑿無疑。法律路徑豁然開朗:商鋪實物交付雖無可能,但違約責任與經濟補償必須兌現!
法庭交鋒:用訴訟奪回應得權益
在律師精準布局下,S女士果斷向當地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訴訟請求直指要害:
商鋪損失折價賠償:索要58.734平方米商鋪對應市場價值687,187.8元(需專業評估鑒定支撐);
違約金剛性主張:要求依約支付違約金3萬元;
成本歸責:本案訴訟費、鑒定費等由違約方(拆遷單位)承擔。
法院經審理,全面支持了S女士的訴訟請求。盡管心心念念的商鋪未能回歸,但等值的巨額補償款與違約金到位,最大限度彌補了經濟損失,終令S女士感受到法律帶來的公平與正義。
防患未然:你的拆遷合同夠“硬核”嗎?
S女士的勝訴關鍵,在于那份明確了關鍵權責的補償合同。簽訂協議時,務必擦亮眼睛,確保條款清晰、具體、可執行。
若拆遷單位背棄合約,請牢記以下行動綱領:
證據為王,固本強基:立即備份《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合同》原件。系統收集逾期通知、溝通記錄(錄音、微信、函件)、安置房現狀照片/視頻等。若涉及面積差異,務必保留原房測量報告及新安置房測繪資料。
主動交涉,書面留痕:正式發函(留存郵寄憑證或簽收記錄)催告履行,明確具體訴求(如要求按約交付XX平米商鋪或支付XX賠償金)。拒絕口頭敷衍,堅持要求對方書面回應。
律師賦能,專業破局:
及時咨詢專業拆遷律師:合同解讀、證據梳理、策略制定需專業力量。律師能精準判斷訴訟可行性、賠償計算依據及管轄法院。
警惕“訴訟時效”陷阱:普通民事訴訟時效通常為3年(自知權利受損及義務人之日起算)。重大權利如經年累月拖延,可能喪失勝訴權!律師介入可有效規避此風險。
果斷訴訟,司法確權:如協商無果,在律師協助下及時提起訴訟(或仲裁)。
訴求應明確具體:除主張實物交付或折價賠償、違約金外,亦可要求支付逾期過渡費、承擔訴訟費/評估鑒定費等。
S女士的故事揭示了一個樸素真理:拆遷協議上的文字,唯有在法治的守護下才能煥發力量。 當簽字落筆的承諾化為風中殘影,法律便是照亮公平的最后炬火。每一份補償協議都應是權利的鐵券,而非空頭的支票。在拆遷的巨輪前,個體的權利渺小卻堅韌——它始于對合同條款的寸土必爭,成于對訴訟時效的警覺,勝于拿起法律武器的果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