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黎曉
編輯丨黃運濤
7月22日上午10點,一身深藍色西裝的零一萬物創始人兼CEO李開復,出現在北京鼎好大廈11層的公司會議室,與他同時現身的,還有零一萬物聯合創始人馬杰和黃蕙雯。這也是李開復2025年首次面對媒體。
當天的主角是零一萬物的萬智平臺2.0和企業級Agent智能體。在正式介紹產品之前,李開復先用了幾分鐘回憶起了自己與Agent的初次“接觸”——嚴格意義上說,那只是一次概念上的啟蒙。
30多年前,彼時的李開復供職于蘋果,曾聽公司描述了人類最終極的用戶體驗:不用操作電腦、手機,只要告訴天才Agent,你要達到什么目的,它就會把這個目的拆解成一個一個的任務,并根據任務進行工具調用——用PC或是手機幫助人類達到目的。這在當時被稱為委托式用戶體驗。
30多年過去,當年的暢想似乎已在咫尺之遙,而李開復也已年逾六十。不過,作為國內大模型頭部企業“六小龍”中最年長的創業者和CEO,李開復的創業激情和奔跑速度并不遜色于任何一位年輕的創業者。
當被雪豹財經社問及“如何看待中國市場AI生態中的競合關系及其未來演變”時,李開復說:“零一萬物是行業里合作性最強的公司。”
“對那些開發模型的公司,我們愿意用他們的模型;對那些提供云的廠商,我們愿意用他們的云;對做芯片的公司,我們愿意用他的芯片。行業里有很多競爭可能來自于競標,我們不參加競標,我們選擇走一條比較獨特的道路。”李開復解釋。
他還認真地補充:“我們合作性很強,看到你們的報道后,大模型公司、云公司或者大廠,有合作意愿的歡迎來找我們。”
2023年5月,李開復帶隊孵化并擔任CEO的零一萬物注冊成立,半年后正式開源發布首款預訓練大模型Yi-34B。次年5月,千億參數Yi-Large閉源模型亮相。
就在外界以為零一萬物要在大模型的道路上狂奔時,它卻突然剎車、轉向。2025年1月,零一萬物宣布放棄超大規模參數模型的訓練,戰略重心轉向To B的商業化落地。
隨后,零一萬物推出萬智平臺,整合DeepSeek、通義千問等模型,提供私有化部署、行業微調工具,構建行業應用,要“打通基座能力到垂直場景的最后一公里”。李開復AI布道者的身份之上,疊加了更濃重的商業連接者的色彩。
而企業級Agent的發布,是零一萬物產業大模型落地實踐的關鍵布局。
李開復認為,Agent分為三種,分別屬于過去、今天和未來。
過去的Agent對應的是2024年的工作流Agent,它以大模型為大腦,由用戶來操作工具、設定規則、發布指令,按部就班地執行簡單任務,李開復形容它是“手搓”出來的Agent。未來,人類下達命令后,Agent之間會協同合作,那將會是Multi-Agents的世界。
而當下的Agent,指的是始于2025年的推理Agent,它具備強大的推理能力,能夠完成任務拆解和規劃,甚至把多任務進行串聯,Manus和上周發布的ChatGPT Agent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個產品。目前,零一萬物的企業級Agent也處于這一技術水位。
李開復判斷,在工作流Agent和推理Agent共存的當下,Agent的商業價值最大化肯定是在企業端。在未來,人會承擔創新、戰略、人際交流的工作,AI則負責執行,而AI最重要的價值也將由降本轉為增效。
萬智2.0的企業級Agent,則希望在基座模型具備的深度思考與任務規劃能力之上,打造一位理解企業語言、貼合業務場景、能夠閉環解決實際問題的“超級員工”,實現企業價值創造和效益提升。
不燒錢,不內卷
李開復反對燒錢和內卷。
2024年,零一萬物To B收入超1億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超過去年全年。而早在今年初,李開復就明確表示,2025年收入將實現“數倍增長”。
零一萬物透露,包含萬智平臺、“超級員工”在內的零一萬物大模型To B解決方案在能源、游戲、法律等領域都已有頭部客戶,其中包含世界最大的五家鐵礦公司之一、知名網絡游戲上市公司星競威武、專利領域龍頭企業中細軟集團等。
避開大模型軍備競賽,轉而去做AI商業化落地的To B解決方案,原因之一是時機業已成熟。
大約五年前,李開復曾受邀去為一些企業的管理層講課,當被問及“企業該如何使用AI”時,李開復答復對方:“現在AI還不夠好。”眼下,李開復可以很容易地跟他們說:“現在AI夠好了,我來給你們講講。”
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中國自己的ChatGPTMoment降臨,李開復稱之為中國的DeepSeek Moment,他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達“開源必將勝出”的觀點,認為大模型的格局將從比拼大模型的技術指標,轉向擁抱開源底模,進行商業賦能,而2025年將是AI-First應用爆發年。
另一個原因則是市場供給的缺位。
“我們在一線可以感覺到,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所有的產業最后都有可能被AI化,我們的路徑選擇跟大家有所不同,合作性又特別強,所以實際情況是,我們在一線就沒有碰到過直接的競爭,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零一萬物聯合創始人馬杰對雪豹財經社表示。
與系統集成商和一體機提供商比,零一萬物有更豐富的大模型經驗;與大廠比,它又有服務優勢,愿意與客戶走得更近、扎的更深。
而作為微軟、谷歌前高管及創新工場創始人,在科技界積累了40年聲譽的李開復不僅儲備了一定數量的種子客戶,也成了零一萬物的銷售一號位。
“我自己、馬杰,包括我們銷售團隊,每天都在努力觸達各個行業內公司的創始人、董事長、CEO,來解釋AI 2.0巨大的價值在什么地方......往往只有他們了解AI變革的價值和必要性。”基于此,李開復將企業AI數智化轉型定義為“一把手驅動的AI戰略轉型工程”。
在AI的滔天巨浪襲來之前,說服企業一把手舍棄保守的、循序漸進的轉型節奏,大膽將核心業務、關鍵流程和數據、經營指標開放給AI,顯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李開復透露,曾有客戶一共談了70輪,才擬定要做什么樣的項目。
零一萬物的策略是:精選對AI數智化轉型有決心的行業龍頭企業作為標桿客戶,雙方一同制定企業頂層AI戰略,并基于戰略找場景、調模型、搭應用;戰略、技術、業務三方團隊密切配合,打造貼合業務需求的大模型To B解決方案,為客戶創造價值,使其成為“燈塔客戶”。
“初期不會有太多燈塔客戶,但每一個我們都會做得很重。”即便如此,李開復也強調,這“不會是一個燒錢的過程,這些項目的毛利應該是行業最高的”。
發布會當天,零一萬物CEO李開復、聯合創始人馬杰還與受邀媒體進行了現場交流,以下是部分對話節選(內容經摘編):
Q:如何理解零一萬物的商業模式?
李開復:我們跟Palantir是類似的,它今天是一個千億級美元市值的公司,但它不是那么高調,因為它不是做To C。
它的方法就是在公司初創的時候接了很多美國政府的大單子,也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數據。他們認為特別重要的是有非常完整的行業閉環數據,然后了解商業機構或者政府部門希望達到的最重要的指標,基于這些指標和閉環數據,用已有的技術去交付,去創造價值,去做離開了AI就做不出來的東西,這是它公司發展的1.0。
當時很多人質疑,這么做能不能做出一個產品公司和平臺公司,但是Palantir證明了一定要深度共創,才能了解企業的痛點和機會,要做很多內部訪問和優化,做出來產品后,可以從一個公司泛化到第二個、第三個公司。
他們創立的時候還沒有AI 2.0,當時他們最大的價值是數據平臺,之后又有了AI平臺。所以做To B,當你面臨一個行業的巨大變革,真的需要傳統行業跟AI公司一起共創,所以我們比較認可這個方向。
Q:國內環境下應該怎么去做?
李開復:如果真的要有比較大的投入,把公司重大的數據拿進來,對公司KPI有很深的認知,而且敢用AI做公司核心業務和場景的,只有CEO。
當然不是每個單子都一定要共創,大家愿意買平臺,我們也樂于去賣,也會給很好的技術支持,但是我們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過程,才能了解傳統行業里面最有價值的行業戰略和重要的方向在哪里,數據閉環在哪里,整個流程里面哪些部分可能有更泛化的機會和需求。
第一個階段是針對這些CEO的一把手工程;第二個階段會是在同樣的行業或者類似的行業,賦能更多的公司,泛化我們的技術棧;第三個階段希望能夠成為使用門檻更低、更標準化、開箱即可用的產品。
Q:不管是Kimi也好,還是Minimax也好,他們做的產品里面有點“模型即Agent”的感覺,也有點深度研究,Agent會不會被模型取代?零一萬物的Agent會用千問的模型,或其它模型嗎?
李開復:我們愿意用任何公司的模型,國內有很多好的開源模型,包括通義千問我們也正在使用。模型提供的是Agent大腦的能力,所以我們樂于見到這些模型越做越強,能做深度研究等等。
但深度研究其實不是一個模型,它是一個Agent。深度研究是什么?你把一個問題給它,然后它要到處去找資料,找到以后再去規劃,它就像零一萬物萬智2.0的PPT助手、保險顧問,都是Agent。
今天很多大模型其實是扮演著大腦的角色。各種企業級工具、數據對接、各種場景應用,都不可能拿今天已有的大模型來直接解決,因為每個場景都有它的特點,有它的數據,有它的公司機密存在。
另外,Agent除了擁有推理能力和大腦之外,它還需要有記憶,需要有工具調用的能力,本質上大腦和Agent之間是有著清晰的工作分工的,就像飛機發動機跟飛機本身,并不是說你有好的發動機,它就可以飛起來。
馬杰:模型本身的能力邊緣在變得更寬廣,能力變得更強,但隨著我們深入到領域里頭,我們要解決的任務,邊界也在變得更大。所以平臺和系統在往外走,中心的引擎變得更強大,對我們絕對是好事。但是它能覆蓋的能力確實遠遠不可能把整個系統中的事情都做到。我們永遠需要一個更好的引擎,同時也需要一架更好的飛機。
Q:零一萬物今年是All in ToB,今天發布的Agent在零一萬物內部的戰略級是什么?
李開復:我們今天最重要的兩件事情,一是把萬智2.0 Agent平臺搭出來,而且能夠在交付的過程中降低它的落地成本,然后能夠盡快地創造價值。
第二件事情,就是找到特別有價值的標桿客戶,我們幫他創造價值,把他變成燈塔。再下面我們會希望把跟燈塔客戶創造的價值,同樣賦能給更多有類似需求的公司,終局是把Agent跟萬智平臺演化成為一個飛機也好,操作系統也好,成為能夠讓更多人更快速使用的產品。
Q:商業化進展方便透露嗎?比如現在使用你們Agent的企業大概是什么規模,以及現在Agent平均交付周期大概是多久?
馬杰:我們不太傾向于做很多項目的競標,大家也知道,在競標過程中,常常最后錢是降下來了,但是服務質量做不上去。把服務質量做上去,這是我們目前最在意的事情。
現在我們很多大型企業客戶,服務金額其實是非常高的,為什么這么高呢?大家有的時候覺得不可思議,其實也蠻簡單,如果他的業務本身是一個數百億的規模,我們哪怕給它有一個百分點的提升,對他的收益也是巨大的。他再從收益里給我們一個很小的比例作為服務費用,也是一個很大的金額。
我們不只是給他們一個方案,講完PPT之后還是有交付的,交付里面有結果承諾,才能讓他們相信這個事情。當然周期肯定是比較長的,是以數月或年為單位的。
但是這樣有兩個好處,第一是真的深入進去,跟企業客戶一起把事情研究透,第二也能獲得比較充分的合理的回報,這樣才是可持續的。
Q:零一萬物是不是在做高成本部署和高定制服務?是否面臨平衡上的挑戰,是不是要有燒錢的階段?
李開復:我們是高價值,是能夠創造巨大的價值,而且是可衡量的指標,這是重點。既然是高價值,我們也會獲得相對應的收入,肯定不會是燒錢的狀態,我們這些項目的毛利應該是行業最高的。但是我們的收費絕對是合理的。如果這個事情企業要自己去做,可能要貴得多。
也不是說我們每個燈塔客戶都一定下大單,我們的產品是一個相對非常可用的產品。如果一個公司具備AI和IT能力,它完全可以把萬智2.0用起來。基于零一萬物的技術支持,以非常合理的費用支出,通過一體機或者云服務來獲得價值。
對我們來說,產品迭代過程不是“賣一萬份萬智,然后做萬智3.0、4.0”。談到萬智的3.0、4.0,我們認為是要為這些大型客戶創造巨大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推動產品的進步,這才是更重要的。
我期待萬智2.0會有兩種客戶,第一種是大型客戶,經過共創產生價值。但是因為有這個平臺,共創的成本會降低很多;第二種是IT和AI能力都不錯的公司,比如說互聯網公司,它絕對是有能力自己把萬智2.0極速部署起來。
Q:從一個創業公司的發展階段來說,今天發布的萬智2.0,是不是意味著零一萬物已經走過了從0到1的階段,開始進入從1到10或者從1到N的發展階段?
李開復:當然是。AI領域實在變遷太快了,一個不會快速從1.0到2.0、從0到1、1到10、10到100快速狂奔的公司可能就會被快速進步的行業和技術拋棄。
Q:在SaaS領域很多創業公司之前都面臨著標準化和定制化的問題,很難實現盈利,AI模型能否帶來變化?
李開復:我們的打法是“定制化+標準化”。如果只做定制化,一定程度就變成了系統集成,做一單是一單,到處找生意,沒有重復性。我們的標準化就是萬智2.0,它讓定制化的成本降低。還有一個好處,如果能讓客戶達到他們的業務指標,就會讓萬智2.0、3.0、4.0成為他們的標配,也愿意為這樣一個平臺付費。
如果我們能夠基于萬智2.0給某一個公司創造價值,它就離不開萬智2.0,萬智2.0就會越做越厚,最終能成為標準化。SaaS的魔咒何時打破,我們沒法預測,但可以確定的是,大模型行業已經從模型驅動轉向場景驅動,企業用戶更愿意為價值付費。
零一萬物在做的,是在AI 2.0時代跟客戶深度共創,雙方一起從戰略到落地,做價值最大化的工作,用價值創造來形成用戶對萬智平臺的粘性,這是一個雙方互惠的過程,我們也期待這樣的一個過程能握手更多的生態圈合作伙伴,一起把To B的市場蛋糕給做大。
今天國內外都有一定的付費意愿存在,在國內可能會更像一個項目制,但是如果我們做的成功,未來也可能是會按照訂閱或者其他的方式收費。
封面來源丨雪豹財經社 拍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