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歐電動汽車談判又卡殼了。中方提的 “最低進口價” 方案,歐盟一直沒點頭。
其實,歐盟心里打著別的算盤。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中國車企把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這些技術直接交出來。答應給技術,中國車企才能去歐盟合資建廠。不答應?那就用超高關稅把中國車攔在外面。
中方肯定不會同意了,為啥不能同意?
曾記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也引過不少歐洲車企來合資。但那會兒,中國只規定了合資企業的占股比例,從沒逼著歐洲車企交核心技術。我們就是把人家的車企和供應鏈請進來,豐富自己的汽車產業,給當地人找活兒干。核心技術是人家攢了百年的家底,本來就該各憑本事,人家也不會愿意。
那個時候,中國汽車產業起步晚、底子薄。四十多年里,本土車企幾乎一直被歐洲車企壓著打。就算是合資車,國有車企也就分五成利潤,核心技術一點摸不到,全被外資攥在手里。
中國車企怎么破局的?兩條路走。一條是直道超車。奇瑞、長城、吉利這些車企,死磕燃油車三大件技術。三十多年埋頭鉆研,奇瑞發動機都賣到日本去了,長城靠燃油車技術打進了澳大利亞、俄羅斯這些市場。吉利更直接,買下沃爾沃,把安全技術學了過來。
現在大家光看到中國新能源車火,其實傳統燃油車我們也做到世界前列了。中國一年出口五百萬輛汽車,四百四十萬都是燃油車。
另一條是彎道超車。繞開 BBA 的油車專利,中國造車新勢力冒了出來。問界靠 M9、M8 兩款車,賣得比寶馬 X5、奔馳 GLE 還好。理想用 L 家族三款車,一年賣了五十多萬輛,快趕上 BBA 在華銷量了。平價車這邊,比亞迪更是把大眾、豐田甩在身后。
這些成績都不是靠西方給技術,全是中國車企自己拼出來的。現在,歐盟不想自己下功夫鉆研,就想直接撿現成的。要求中國把動力電池技術交出去,才讓去合資建廠。但技術真給了他們,人家憑啥還跟你合資?這明擺著是搶飯碗啊。
也不想想,上個世紀末那個時候,歐洲自己是如何卡中國脖子的。中國車企苦干四十多年才有今天,哪能輕易讓人把成果拿走?
怎么看這些談判結果?平常心吧,談成了當然好,沒談成也正常。歷史上,美日簽了《廣場協議》,日本反倒失去的幾十年。美歐關于波音空客的補貼爭端,談了幾十年都沒解決。所以 “談成” 不一定是好事,“談破” 也未必就不好。
回頭看歐盟對華光伏雙反案,中方費勁談判才達成價格承諾,讓中國企業在歐盟保住了份額。可后來有些歐盟官員又反悔,說那是 “恥辱”,還要 “吸取教訓”。這也給現在的電動車談判埋下了麻煩。
從 6 月到現在,雙方談了十多輪,中方交了幾萬頁證據,還提了靈活方案,誠意夠足了。可歐洲就是不接茬。商務部說了,關鍵看歐方有沒有真心解決問題。最后要是沒談成,責任全在歐方。
外部環境再亂,中國也得把自己的事做好。企業好好升級轉型,政府把營商環境建好。中方愿意好好談,但更要護著自己企業的合法權益。
說到底,這事兒就是技術和市場地位變了。燃油車時代我們追著別人跑,電動車時代我們跑到前面了。中國汽車出口量全球第一,歐洲成了最大市場。歐洲本土車企心里發慌,才想出這些招數。
但規矩不能這么改。當年我們沒搶別人技術,現在歐盟也別想強要我們的成果。風水輪流轉,現在到我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