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佳
2016年,當第一次穿上法院制服,指尖拂過胸前的法徽時,心中涌動著對司法事業的無限憧憬。
從法官助理到剛入額的法官,九年的時光在案卷的翻閱中悄然流逝,看似只是身份稱謂的轉變,實則是一場涉及認知、能力與心態的全面蛻變。這段旅程中,我既在案卷堆疊的褶皺里觸摸司法的溫度,也在當事人期待的目光中讀懂審判權的分量,更在一次次自我較勁中完成角色跨越。
身份轉變從 “輔助者”到 “決策者”的認知重構
過去作為法官助理,我的工作是梳理證據、草擬文書、輔助調解等,只需協助法官完成工作;而成為法官后,每一份裁判文書都需要獨立作出價值判斷,每一次調解都要在法律框架內尋找利益平衡點,突然被推到“決策者”的位置,那種必須為結果負責的壓力,常常在深夜涌上心頭。
法官的職責并不是機械套用法律條文,而是要在復雜的事實迷霧中,通過“穿透式審判思維”探尋真實的法律關系,達到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的目的。這種認知的轉變,更體現在對“審判權”的深刻理解上。過去總認為法官手握權力,如今才明白:審判權的本質不是強制懲戒的“利劍”,而是修復社會關系的“粘合劑”,法官的權威從不源于身份,而在于能否讓當事人從心底信服法律的公正。
能力提升在 “求知”與 “精進”中鍛造司法硬功
從助理到法官,最明顯的就是“本領恐慌”。曾經作為助理時只需執行指令,如今卻要獨立應對各類復雜情況。面對矛盾糾葛,簡單套用過往經驗往往難以奏效,必須深入挖掘表象背后的深層癥結,在各方訴求中找到契合點。
這個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要從“被動應付”變成“主動鉆研”,作為新時代法官,面對日益多元的司法訴求,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專業能力不僅包含法律知識儲備,更需要共情力、分析力和溝通力。一方面我主動學習,堅持與時俱進,彌補知識弱項、能力不足和經驗盲區,不斷完善履職盡責能力。一方面我做實審判實踐,通過開庭審理、評議討論、撰寫裁判文書,更好掌握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養。同時,我注重總結提升,養成了“案件復盤”的習慣,堅持做好審理手記,記錄哪些環節可以優化。這些從實踐中提煉的“經驗帖”,漸漸匯成了屬于自己的審判方法論。
現在面對復雜案件,我能迅速梳理爭議焦點,找到解決路徑。這種精進,不僅是業務能力的提升,更是面對挑戰時的從容底氣。
敬畏與責任審判之路的精神基石
敬畏之心,是法官職業生涯中不可動搖的精神坐標。這種敬畏,首先是對法律條文的尊崇。在解讀法律時,我始終保持審慎態度,反復查閱立法原意、相關司法解釋和指導案例,生怕因自身理解偏差而偏離法律軌道。面對模棱兩可的法律適用問題,從不輕易下判,而是主動與同事研討、向上級請教,直至形成嚴謹的裁判思路。
與敬畏相伴而生的,是沉甸甸的責任。這種責任,體現在對當事人權利的全力維護上。無論是弱勢群體的訴求,還是看似簡單的糾紛,都以同等認真的態度對待,因為我知道,對法官而言或許只是眾多案件中的一件,但對當事人來說可能是他們的人生。比如我參與的一起勞動爭議糾紛案件,雖然標的較小,但拖欠的工資對于當事人來說是重要的生活來源,可能是孩子的新書包,也可能是老人的看病錢,法官心底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如明燈引路,讓我一次次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從梳理考勤記錄時的耐心核對,到解讀勞動法條文時的細致闡釋,再到調解室里的真誠勸導,終于讓雙方融化對立的堅冰。當這筆承載著生活期盼的工資穩穩匯入當事人賬戶時,屏幕上跳動的到賬提醒,恰似對這份堅守最溫暖的回應。
從助理到法官的轉變,教會我的不僅是如何裁判案件,更是如何在紛繁復雜的案件中保持清醒,在利益糾葛的漩渦里堅守立場,在日復一日的瑣碎中守護初心——始終銘記“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使命。
這條路還很長,或許未來會遇到更復雜的案件、更棘手的難題,但只要法槌敲響時初心依舊,始終以這份信念為標尺丈量每一次裁判,這場角色轉變的修行,終將在司法為民的實踐中,綻放出最動人的光彩。 (作者單位系忻府區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