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出現了一種說法:補鉀可以去水腫。
圖片來源網絡(原文有錯別字)
也有人說身體缺鉀,會出現倦怠的癥狀,比如早上起來感覺疲勞、困倦,臉也腫腫的,此時就應該多補鉀。結果一通亂補,感覺手腳發麻,心跳也不規律。
圖片來源網絡
困倦、水腫是缺鉀嗎?補鉀可以消水腫嗎?普通人需要專門補鉀嗎?要是真缺鉀了,又該怎么辦呢?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個話題。
鉀有多重要?
身體“四大系統”全靠它!
首先,補鉀可以消水腫嗎?
答案是不一定。如果水腫確實是因為缺鉀造成的,那么補鉀是可以消水腫的。但如果是其他原因(如心肺系統疾病、腎臟疾病等)造成的水腫,補鉀是無效的。至于早起的浮腫,補鉀沒有利尿作用,因此也就沒有消浮腫的作用。
雖然鉀不一定能消水腫,但鉀是我們人體體內含量第三的礦物質,它在人體內負責多項工作:
1.管心跳:穩定“電信號”
心臟像臺“精密發電機”,鉀離子對維持心肌細胞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鉀缺乏時,心肌興奮性增高;鉀過高時又使心肌自律性、傳導性和興奮受抑制,兩者均可引起心律失常。
2.管肌肉:防止“肌無力”
鉀離子控制肌肉收縮——從腿肚子到呼吸肌,都需要鉀。
鉀離子可激活肌肉纖維收縮,引起突觸釋放神經遞質。血鉀降低時,細胞膜極化過度,應激性降低,發生松弛性癱瘓。而血鉀過高時,膜電位降低,細胞不能復極化而應激性喪失,其結果也可發生肌肉麻痹。
3.管血壓:平衡“鈉鉀泵”
一些流行病學研究證實,補鉀對高血壓及血壓正常者有降低血壓的作用,且對高血壓患者的作用較正常人強。原因是因為鉀可以促進尿鈉排出,并影響腎素血管緊張素及交感神經系統,改善周圍血管阻力有關。
4.管代謝:“輔助營養和能量工廠”
鉀可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同時參與血糖和蛋白質代謝。
葡萄糖和氨基酸經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合成糖原和蛋白質時,須適量鉀離子的參與。體內能量的主要儲存形式三磷酸腺苷(ATP)的生成過程中也需要一定量的鉀,如果鉀缺乏,糖和蛋白質的代謝將受到影響。缺鉀時,糖代謝、蛋白質合成受阻,能量工廠也產能不足,人就會感到疲勞、困倦沒精神。
一個缺鉀的人是什么樣的?
那么,缺鉀會怎么樣?會導致水腫嗎?
缺鉀時的確可能出現水腫的情況。因為鉀是維持細胞內外液體平衡的重要電解質。缺鉀時,身體會代償性地增加鈉的重吸收,而鈉會“鎖住”水分,導致水鈉潴留,從而可能引起水腫。
除了水腫,缺鉀還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 肌肉無力——肌肉痙攣或抽筋,其中肌肉無力是最早期的癥狀。
· 疲勞——缺鉀最常見的癥狀就是疲勞和虛弱,出現精力、體力下降。
· 心律失常——出現心悸、心跳不規律,甚至頭暈眼花。
· 胃腸道消化功能紊亂——食欲不振、惡心、厭食等。
另外,煩躁不安、思緒混亂、意識模糊等癥狀,也會隨著缺鉀而出現。
我們需要多少鉀?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健康人鉀的適宜攝入量為2000毫克/天,如果要預防慢性病,建議攝入 3600 毫克/天[1]。
預防非傳染性慢性病的建議攝入量(PI-NCD)是以非傳染性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腦中風、心肌梗塞以及某些癌癥等的一級預防為目標,提出的必需營養素的每日攝入量。也就是說為了預防這些慢性病的發生,鉀的攝入量應該達到 3600 毫克/天。
圖片丨《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
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我國居民飲食中蔬菜水果吃得越來越少了,目前我國居民鉀的攝入還是存在不足的。
最近國內研究數據分別顯示,我國居民鉀的平均攝入量是 1827.9 mg/天[2]、1547.2 mg/天[3],依然是存在不足的。還有一項基于 2015 年中國全國營養調查的研究發現,中國成年人平均鉀攝入量低于世衛組織所推薦下限的 50%。該研究顯示,中國成年人的平均 24 小時尿鉀排泄量為 1534 mg,男士和女士分別為 1468 mg 和 1614 mg[4]。
如何補鉀?
哪些人需要額外注意鉀攝入?
其實身體健康的個體,不需要特意補鉀,只要每天能做到膳食均衡、種類多樣、多吃水果蔬菜,就可以保證鉀的攝入量,因為飲食補鉀是自然又安全的最佳方式。
鉀廣泛存在于各種植物食物中,蔬菜、水果類是鉀最好的食物來源。比如,大家平時經常吃的香蕉,每百克就含有 330 mg 鉀,對于補鉀的幫助還是很顯著的。
除此之外,每 100g 鱷梨中含鉀為 599 mg,黑棗為 478 mg,密云小棗為 524 mg。
一些果干也含有豐富的鉀,比如,每 100g 杏干含鉀 783 mg/百克,葡萄干為 995 mg/百克,桂圓干為 1244 mg/百克和榛子干為 1244 mg/百克。
堅果中也含有豐富的鉀,比如,栗子為 699 mg/百克,腰果為 680 mg/百克,開心果為 735 mg/百克,松子仁為 502 mg/百克。
另外,金針菜(610 mg/百克),菠菜(311 mg/百克)和韭菜(247 mg/百克)等蔬菜也是鉀的良好來源。
因此,多吃蔬菜水果是增加鉀攝入量的重要措施,我們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減鈉補鉀,對身體健康是有益的。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另外,以下這幾類人群需要單獨注意下鉀的攝入。
一是長期高鹽飲食的人及高血壓患者。長期高鹽飲食的人,鉀容易入不敷出,鈉攝入超量還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對于這類人群來說,補鉀和限鈉同樣重要,比如將家里的普通食鹽換成低鈉高鉀鹽,就是一種不錯的做法[5]。
二是大量出汗的人,如劇烈運動的人、高溫工作者。正常情況下,由汗液排出鉀的比例很少,但大量出汗時,鉀的排出量會明顯增加,不及時補鉀,容易“腿抽筋、乏力”,這類人群可以適當喝電解質水補鉀[6]。
三是長時間嘔吐或腹瀉的人。嘔吐或腹瀉會引起人體大量脫水,引發電解質紊亂,導致鉀大量流失。
四是長期使用利尿劑和類固醇藥物的人。這類藥物也會造成缺鉀,需要注意鉀的補充。
而對于重度缺鉀的人,需要服用鉀補充劑或者靜脈補鉀,一定要在正規醫院,由專業醫護人員來進行。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補鉀也不能盲目。有些朋友覺得補鉀越多越好,這可不對。過量補鉀同樣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可能會影響心臟功能,導致心臟驟停等嚴重后果。所以,補鉀一定要適度,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總之,補鉀不是“跟風”,科學才是關鍵!平時注意多吃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通常就不用額外補鉀。如果需要補鉀,最好在營養師、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方式,安全、科學地補鉀。
參考文獻
[1]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
[2] 楊麗麗, 席波. 中國成年居民2000-2015年膳食鈉、鉀攝入量變化趨勢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 2017, 33(8): 1249-1253. DOI: 10.11847/zgggws2017-33-08-24
[3] 于冬梅,趙麗云,琚臘紅,等.2015—2017年中國居民能量和主要營養素的攝入狀況[J].中國食物與營養,2021,27(04):5-10.DOI:10.19870/j.cnki.11-3716/ts.20210413.004.
[4] Liu Z, Man Q, Li Y, Yang X, Ding G, Zhang J, Zhao W. Estimation of 24-hour urinary sodium and potassium excretion among Chinese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Nutrition Survey. Am J Clin Nutr. 2024 Jan;119(1):164-173. doi: 10.1016/j.ajcnut.2023.09.005. Epub 2023 Nov 23. PMID: 38176776.
[5] 武陽豐.推廣低鈉鹽的科學證據及其公共衛生意義[J].中國循環雜志,2022,37(01):1-3.
[6] 電解質平衡與健康聯合提示。
策劃制作
作者丨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委員
審核丨張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研究員/博士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委員
策劃丨甄曦
責編丨甄曦
審校丨徐來、張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