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劉 彤
當前,全球食品產業正面臨一場深刻而系統的結構性重塑。綠色低碳發展目標持續深化,國際供應鏈格局加速重構,消費需求結構不斷升級,多重變量交織疊加,給食品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孕育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在這樣一個變革關口,食品產業的發展路徑亟須從傳統的“產業鏈”思維躍升為更具系統性、協同性和可持續性的“產業生態”思維,推動構建更加韌性強、協同高、效益優的現代食品產業新格局。
從線性鏈條向系統生態的轉型,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食品產業主要依托“產業鏈”模式發展,在推動效率提升、產業分工和區域布局優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一模式本質上是線性結構,強調上下游關系的線性協同,面對日益復雜的全球性挑戰,其脆弱性與局限性日漸凸顯——從極端天氣導致的農產品產能波動,到供應鏈中斷帶來的原料、物流緊張,傳統鏈式結構難以有效應對。
相比之下,“產業生態”思維將食品產業視作一個多元主體共建共享、動態協同的復合系統,強調企業、政府、科研、平臺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耦合與資源整合。這種生態化思維不僅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也更加契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要求,是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
多重變革共同推動食品產業生態化升級一是綠色低碳成為發展的底線與新起點。當前,全球氣候治理邁入深水區,食品產業作為土地、水資源和碳排放密集型行業,亟須通過生態化路徑推進綠色轉型。從種植養殖端的節能減排、到生產環節的智能化升級、再到消費端的包裝減塑與食物浪費治理,綠色已不再是“附加項”,而是產業發展的底線。如何構建涵蓋農業種源、綠色制造、循環利用在內的全生命周期綠色生態體系,正成為食品產業必須答好的一道時代考題。
二是供應鏈重構呼喚協同韌性的提升。新冠疫情、國際地緣政治和自然災害頻發,讓“供應鏈安全”成為國家安全與產業發展的高頻關鍵詞。過去依賴單一外部市場的全球食品供應鏈模式,正逐步向區域化、本地化、多元化的韌性網絡轉變。在這種背景下,誰能率先構建起一個穩定、高效、可協調的產業生態系統,誰就能在動蕩中獲得戰略主動。
三是消費升級推動供給側深度變革。以Z世代、中產家庭、銀發群體為代表的新消費力量崛起,使健康、安全、營養、個性化成為食品市場的新關鍵詞。從植物基、功能性食品,到預制菜、智慧餐飲,食品企業正加快產品創新與服務轉型。這一進程要求企業不再單打獨斗,而是要整合科研機構、農業企業、平臺經濟與終端用戶,共同構建以消費者為核心的產品—服務融合生態。
構建食品產業生態系統,應把握三大關鍵路徑第一,搭建跨界融合的平臺載體。依托產業集群、數字平臺和科技園區等資源,推動農業、科技、制造、物流、電商等多領域深度融合,構建“產業共同體”,推動信息互聯、資源互通、技術共享,提升整體協同效率。
第二,推動全鏈條綠色生態閉環。加快建設綠色農業生產體系,推動加工環節的節能減排與智能制造,完善冷鏈物流體系,實現食品“從田間到舌尖”的碳足跡可視化、全程可追溯,打通綠色循環全鏈路。
第三,激發多元主體的參與動力。引導龍頭企業牽頭、科技企業賦能、政府政策支持,同時調動中小企業、新農人、消費者等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形成更加靈活、包容、有韌性的生態治理結構。
生態思維是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鑰匙”放眼全球,誰能率先完成從產業鏈到產業生態的思維躍遷,誰就能在未來競爭中搶占戰略制高點。對于中國食品產業而言,這是一次重塑優勢、引領未來的重大機遇。我們必須堅定走生態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之路,加快構建開放、協同、韌性的現代食品產業生態系統,以系統性思維應對系統性挑戰,為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民生福祉注入強勁動能。
詳見《中國食品報》(2025年7月23日1版)
排版、美編:林倩
審核:彭宗璐
01
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