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三年正月,北京城張燈結彩,錦衣衛詔獄內卻大雪紛飛。
一名衣衫襤褸的囚犯被拖出牢房,丟進雪坑活埋。
他就是明朝第一才子、內閣首輔解縉。
曾得朱元璋“恩如父子”的贊譽,被朱棣稱為“不可一日無”的肱股之臣,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神童入仕
江西吉水,一個書香門第的宅院里,五歲的解縉正蹲在地上,用樹枝一筆一畫地寫字。
他的母親高妙瑩站在一旁,眼中滿是驕傲。
這個孩子剛剛學會握筆,卻已能默寫出《千字文》的片段,字跡雖稚嫩,卻已有章法。
天賦異稟,好像生來就帶著文曲星的眷顧。
解縉的家族不是尋常百姓,祖父解子元是元朝進士,父親解開雖隱居不仕,卻滿腹經綸,一心栽培兒子。
在父親的嚴格教導下,解縉七歲能作詩,十二歲已熟讀四書五經,鄉里皆稱“神童”。
他的才名如野火般蔓延,很快傳遍江西,甚至驚動了遠在南京的朝廷。
洪武二十年,十八歲的解縉參加江西鄉試,一舉奪魁,成為解元。
次年進京會試,再中進士,名次高居二甲前列。
消息傳到朱元璋耳中,這位開國皇帝頗為驚訝,待得知此人是當年自己曾想征召卻拒絕出仕的解開的兒子時,朱元璋笑了:
“虎父無犬子,此子當大用。”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解縉踏入仕途的第一步,便站在了無數人終其一生難以企及的高度。
朱元璋對他格外青睞,不僅授予庶吉士之職,更讓他隨侍左右,參與機要。
年輕的解縉意氣風發,常與皇帝談古論今,朱元璋甚至親口對他說:
“朕與你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
也或許正是這份恩寵,讓解縉漸漸迷失。
他自幼聰慧過人,一路順遂,從未受過挫折,如今又得皇帝如此信任,自然愈發狂放不羈。
他以為,才華可以凌駕于權術之上,直言可以替代韜晦。
于是,他洋洋灑灑寫下《萬言書》,痛陳時弊,從律法嚴苛到賦稅沉重,從官員腐敗到民生疾苦,字字如刀,直指朝廷弊端。
朱元璋看完,面色陰沉。
他欣賞解縉的才華,卻厭惡他的不知進退。
在帝王眼中,鋒芒太露的刀,遲早會傷到自己。
但朱元璋并未立即發作,只是淡淡贊了一句“文采斐然”,便將奏折擱置一旁。
他給了解縉一個臺階,希望這個年輕人能讀懂天子的暗示。
可惜,解縉并未收斂,他見皇帝沒有責罰,反而更加肆無忌憚。
朝堂之上,他動輒彈劾同僚,私下交談,他言語鋒利,不留情面。
兵部官員玩忽職守,他直接上書指責,御史袁泰貪贓枉法,他代同僚撰寫彈劾奏章。
筆如利劍,刺向每一個他看不慣的人,卻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踏入危險的漩渦。
終于,一場風暴降臨,洪武二十三年,韓國公李善長因卷入胡惟庸案被處死,滿朝文武噤若寒蟬,唯獨解縉挺身而出,上書為李善長鳴冤。
朱元璋勃然大怒,李善長案早已定性,解縉此舉無異于挑戰皇權。
朱元璋終究念及舊情,沒有嚴懲解縉,只是將他貶為江西道監察御史,變相逐出京城。
臨行前,朱元璋召見解縉的父親,意味深長地說:
“帶他回去,再磨礪十年,若沉穩些,朝廷仍會重用。”
解縉的第一次仕途,就這樣戛然而止。
十年之約,是朱元璋給他的最后機會。
君臣蜜月
建文四年,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朱棣登基稱帝,改元永樂。
這場靖難之役不僅改寫了明朝的歷史,也為解縉的人生帶來了轉機。
蟄伏多年的解縉敏銳地察覺到,屬于他的時代終于到來。
早在朱棣還是燕王時,解縉的才名就已傳入北平。
如今新帝登基,急需籠絡文人士子以穩固統治,而解縉這樣才華橫溢卻郁郁不得志的舊臣,正是朱棣最想招攬的對象。
果然,登基不久,朱棣便下詔召見解縉,君臣相見,一拍即合。
朱棣對解縉的才華極為欣賞,不僅恢復了他的官職,更將他擢升為翰林侍讀,成為自己的近臣。
此時的解縉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鋒芒畢露的愣頭青,歲月的磨礪讓他學會了審時度勢。
他深知新朝初立,朱棣最需要的是能彰顯文治的功績,于是主動請纓,提議編修一部包羅萬象的典籍,以彰顯大明盛世。
這一提議正中朱棣下懷,他下令編纂《永樂大典》,命解縉擔任總纂官。
這部曠世巨著的編纂,成為解縉仕途的巔峰之作。
他召集天下英才,日夜不休地整理古籍,將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等各類知識匯聚成冊。
當這部鴻篇巨制呈現在朱棣面前時,龍顏大悅的皇帝親自為其賜名,并厚賞解縉。
此時的解縉可謂春風得意,朱棣對他寵信有加,不僅讓他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務,更任命他為內閣首輔,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朱棣甚至公開宣稱:"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無解縉。"
這樣的評價,在明朝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
就在解縉權勢最盛之時,一場關乎帝國未來的暗流正在涌動。
朱棣遲遲未立太子,長子朱高熾與次子朱高煦的奪嫡之爭愈演愈烈。
這場儲位之爭,將成為解縉命運的轉折點。
朱棣心中更偏愛次子朱高煦,這位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的皇子英武果決,頗有朱棣當年的風采。
相比之下,長子朱高熾體態肥胖,行動不便,讓崇尚武力的朱棣頗為不喜。
但廢長立幼違背祖制,朱棣一時難以決斷。
某日,朱棣特意召見解縉,詢問他對立儲的看法。
解縉深知其中利害,他沒有直接反對朱棣的傾向,而是巧妙地說了三個字:"好圣孫。"
這三個字直指朱棣的軟肋,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聰慧過人,深得朱棣寵愛。
解縉的潛臺詞很明確,立朱高熾為太子,將來皇位傳給朱瞻基,既能遵循禮法,又能滿足朱棣對孫子的期許。
朱棣聽后果然心動,但另一面,朱高煦得知后勃然大怒,將解縉視為眼中釘。
與此同時,朱棣對解縉的態度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那年,朱棣賞賜五位近臣二品紗羅衣,唯獨漏了解縉。
這個明顯的信號讓朝野震動,所有人都看出來了:皇帝對解縉的寵信正在消退。
眾叛親離
永樂七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北京城的街道上積雪未消,解縉獨自走在回府的路上,官袍下的身軀微微發抖。
這不是因為天氣,而是因為他剛剛經歷了一場足以讓他萬劫不復的朝會。
朱棣當眾斥責他"離間天家骨肉",那雙曾經對他充滿贊賞的眼睛,如今只剩下冰冷的厭惡。
解縉終于明白,自己苦心經營的政治地位,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崩塌。
這場災禍的源頭,正是漢王朱高煦。
自從解縉在立儲問題上站隊太子后,這位性格暴烈的皇子就將他視為死敵。
朱高煦在朝中廣結黨羽,其中最具權勢的當屬淇國公丘福。
他們不斷在朱棣面前進言,將朝中各種過失都歸咎于解縉。
曾經門庭若市的解府,如今門可羅雀,昔日巴結他的官員們紛紛避而遠之,生怕被牽連。
后來,安南國發生叛亂。
解縉主張懷柔政策,認為勞師遠征得不償失,但朱高煦卻主動請纓,在名將張輔的輔佐下大獲全勝。
解縉的政敵們抓住這個機會,彈劾他在科舉考試中徇私舞弊。
盡管證據不足,但朱棣已經失去耐心,一道圣旨將解縉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
這還不是終點,就在解縉準備赴任時,禮部郎中李至剛突然上奏,指責他"心懷怨望"。
這位曾被解縉評價為"趨炎附勢"的官員,終于等到了報復的機會。
朱棣看到奏折后勃然大怒,將解縉的貶所改為更加偏遠的交趾,徹底斷絕了他重回權力中心的可能。
解縉在交趾任職期間,他仍然關注朝政,當發現江西老家遭遇水旱災害時,立即上書建議治理贛江水系。
這個為民請命的舉動,本應值得稱道,卻成了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朱棣眼中,一個被貶的罪臣還敢妄議朝政,簡直是大逆不道。
更致命的是,解縉進京述職時犯下的大忌,當時朱棣北征未歸,解縉竟私自拜謁太子朱高熾。
這個舉動被朱高煦的眼線立即上報,添油加醋地說他們密謀不軌。
在專制皇權面前,任何與儲君的私下往來都會被視作結黨營私。
朱棣回京后雷霆震怒,當即下令錦衣衛將解縉逮捕下獄。
詔獄不同于普通監獄,這里是錦衣衛的地盤,曾經指點江山的才子,如今成了待宰的羔羊。
五年的牢獄生活,將解縉折磨得形銷骨立。
如果當初能收斂鋒芒,懂得韜光養晦,或許就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但世上沒有后悔藥,當他聽到牢門外傳來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的腳步聲時,就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至。
雪夜絕筆,帝王無情
永樂十三年的正月,紫禁城內的暖閣里,朱棣正批閱著奏章。
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恭敬地呈上一份詔獄囚犯名冊,朱棣漫不經心地翻閱著,直到一個熟悉的名字躍入眼簾,解縉。
"縉猶在耶?"
這句看似隨意的問話,在紀綱耳中卻如雷霆炸響。作為皇帝身邊最得力的鷹犬,紀綱太明白這句話的分量。
五年前下獄的解縉居然還活著,這本身就是對皇權的某種嘲諷。
紀綱低頭應道:"皇上放心,明日他必不在。"
朱棣不置可否地合上名冊,已然宣判了解縉的死刑。
詔獄深處的牢房里,解縉正蜷縮在角落,五年的囚禁生活早已磨平了他的銳氣,曾經意氣風發的才子,如今形如枯槁。
當牢門突然打開,紀綱帶著酒食出現時,解縉太清楚這頓"斷頭飯"意味著什么。
他毫不客氣地抓起酒壺痛飲,仿佛要飲盡這半生的委屈。
權力場上的勝負,從來都是這樣殘酷而直接。
詔獄外,鵝毛大雪鋪天蓋地,幾名錦衣衛拖著醉得不省人事的解縉來到早已挖好的雪坑前。
寒風呼嘯中,這個曾經寫出《永樂大典》曠世巨著的才子,像垃圾般被扔進雪坑。
冰雪逐漸奪走他的體溫,酒精卻讓他的意識保持著可怕的清醒,據說被埋入雪中的解縉竟然還在喃喃自語,仔細聽來,是在背誦《論語》的篇章。
而朱棣呢?帝王的心里,從不會為一個已無價值的人多費思量。
諷刺的是,解縉用性命維護的太子朱高熾,在登基后并未為他平反。
直到明憲宗成化年間,解縉才得以恢復名譽。
而當年活埋解縉的紀綱,也在幾年后以謀反罪被凌遲處死,算是天道輪回的某種印證。
《永樂大典》的墨香依舊在歷史長河中流淌,而它的總編纂卻早已化作一抔黃土。
歷史總是這樣殘酷,它不會為任何一個天才停留,哪怕這個天才曾經照亮過一個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