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字關注及時接收通知
來源:魅力蘆山
蘆山信科編輯制作蘆山新鮮事生活事有趣事就關注蘆山信科
郝君陽(右)和村民一起查看淫羊藿長勢
7月15日14時,灼熱的陽光將盤山公路曬得“滾燙”,蘆山縣雙石鎮石鳳村駐村工作隊隊員郝君陽騎著摩托車,前往村里新建成的綜合運動場,查看各類設施設備安裝運行情況。
2024年8月,郝君陽由市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和旅游局派駐,來到石鳳村開啟了他的駐村生活。從最開始不懂田間地頭農活、分不清作物豐收時令,到如今能熟練地跟村民聊收成、算收益,甚至主動上手幫助村民務農,石鳳村的土地上處處都有他的身影。
防汛一線的逆行者
初到石鳳村時,正值汛期,防汛任務異常繁重;石鳳村山高路陡,村民居住分散,5個地災點、3條山洪溝、40余戶村民的安危,這些數據就像勒進手心里的麻繩,時時刻刻令他牽腸掛肚。
郝君陽回憶,剛接到駐村幫扶通知時,心里還打鼓:怎么才能“接地氣”一點,和村民打成一片?沒想到駐村第一關就遇上了安全度汛的任務。他跟著村組干部一道挨家挨戶轉移村民,夜里蹲守在防汛點位監測雨情,累了就裹著雨衣在長凳上瞇一會兒……在深一腳淺一腳的排查里,在幫助村民安全轉移的忙碌中,他跟村民的話漸漸多了,心也慢慢貼在了一起。
2024年9月15日,特大暴雨來襲,石鳳村村委會積水達50厘米,車輛被淹、村組道路中斷,情況十分危急。郝君陽在得知還有村民因為心疼糧食而遲遲不肯轉移時,他拿著手電筒,冒著暴雨,挨家挨戶上門勸導村民及時轉移。在轉移過程中,他時刻走在最前面,利用欄桿、樹枝等充當扶手和路標,在沒過小腿的積水中摸索探路,以身軀為村民開辟出一條“綠色通道”,將村民轉移到安全地帶。
“那段時間小郝日夜顛倒、連軸轉,他不喊苦、不喊累,堅持轉移群眾,自己停在村委會大院里的車被水泡得不成樣子了,他也沒抱怨過一句,大家都很佩服他!”石鳳村黨支部書記劉澤文感慨道。
扎根民生的貼心人
自駐村以來,“做石鳳人不做石鳳官,做石鳳事不做石鳳主”成了郝君陽的駐村信條。駐村的日子忙碌而瑣碎,村民們也早把他當成了“自家人”,張口閉口都是“小郝”。
“小郝,我家的攝像頭又看不到圖像了,你來幫我修一下嘛。”“小郝,這個醫院體檢報告單啥意思,你幫我瞄一眼。”“小郝,我家電燈突然不亮了,咋回事哦?”村民們的呼喚此起彼伏,郝君陽的駐村筆記本上記滿了村民的需求與期盼。從電器故障的排查方法到醫院體檢報告單上的醫學術語注解,再到石鳳村產業發展的規劃藍圖……字里行間沒有豪言壯語,卻處處是“做石鳳人、干石鳳事”的生動注腳。
扎根石鳳村的日子里,郝君陽先后給村里5名學生申請了教育扶貧基金,為6名學生申請“雨露計劃”,為8人申請辦理低保,幫助69名村民申請外出務工補貼……
在一次茶余飯后的閑聊中,鄉親們說起鳳禾小區路燈安裝問題——天一黑整個小區就黑黢黢的,大家都不愿意出門。村民們的無心抱怨卻被郝君陽牢牢記在心中。他主動和村、鎮干部一道前往縣城,向上爭取相關部門支持。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59盞路燈落戶鳳禾小區。
在市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和旅游局的工作經歷讓郝君陽能夠更細微地捕捉到鄉親們的文體需求,他實地走訪石鳳村留守老人和兒童,了解到留守老人和兒童占比高達59%后,便與同事們共同研究制定了“硬件筑基+文化鑄魂”遞進式幫扶路徑。他積極向單位爭取50萬元項目資金,為石鳳村打造綜合運動場所,進一步豐富村民茶余飯后的精神文化生活。與此同時,在市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和旅游局的大力幫扶下,“石寶關工委”也同步完成改造。市圖書館向其捐贈農技、文學、兒童類讀物500余冊,并組織開展“送文化下鄉”“九九重陽節”等特色文化活動,多渠道、多角度讓文化滋養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產業振興的實干家
石鳳村淫羊藿種植基地,康家組村民楊紹香一邊播撒肥料,一邊熱情地向郝君陽招手。“小郝,又來看淫羊藿長勢哇。”像楊紹香這樣在村里打工掙錢、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村民,如今已有10余戶。
“過去,村里的青壯年都要出去打工,老人和娃娃都沒人看管,小郝他們確實幫了大忙,現在村里的種植基地建起來了,我們在家門口就能端上‘飯碗’。”楊紹香笑著說。
與村民的心近了,如何讓土地“活起來”、產業“旺起來”、鄉親“富起來”成為郝君陽最牽掛的事。
為了破解村里面臨的“留守瓶頸”,讓村民既能顧家又能增收,郝君陽和村“兩委”一道,多次前往樂山、宜賓等地考察種植項目,大力推廣優質經濟作物種植。在比對了各類作物的生長習性、市場行情后,他們又帶著農技專家反復勘測村里的土壤情況,結合當地氣候條件,發現淫羊藿生長習性符合石鳳村自然條件,且收購渠道穩定,經濟效益可觀。
說干就干,郝君陽積極聯系村內種植大戶推廣淫羊藿種植,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村民們紛紛響應,有的拿出自家閑置山地,有的主動加入種植隊伍,50余畝淫羊藿種植基地在石鳳村順利“落地生根”。同時,郝君陽和村組干部一道,積極引進農業公司來到石鳳村發展竹產業,鼓勵群眾通過“土地入股”的方式,按照公司7成、村民3成的收益分配模式,讓村民閑置土地得到有效流轉的同時,也能從公司經營收益中分享到可觀利潤,實現“土地變資產、入股變分紅”,讓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穩穩嘗到了“甜頭”。石鳳村種植大戶劉波笑著說:“這下吃上了土地的‘紅利’,在家坐著‘錢袋子’就‘鼓’起來了。”
對郝君陽來說,駐村的日子雖滿是忙碌奔波,卻也藏著泥土的芬芳與鄉親們的笑臉——路燈下聚攏閑談的村民、運動場上孩子們奔跑的身影、種植基地里迎風舒展的淫羊藿葉片,每一處場景都浸透著踏實與溫暖。
“我想和鄉親們一起,把產業做起來,讓大家富起來,這樣才能讓村里的年輕人回得來、留得住。”談及未來,郝君陽目光堅定,語氣里滿是熱忱。
請關注@雅安李小編視頻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公眾號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點擊下方【閱讀全文】即可進入》》雅安約車
點點在看,點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