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從來不是書齋里的抽象理論,而是社會運行的“神經中樞”。沒有經濟學的支撐,社會就像失去校準的鐘表,難以在效率與公平、發展與穩定之間找到平衡。在數字經濟崛起、全球格局重塑的今天,經濟學更成了破解發展難題的“金鑰匙”——它能解釋平臺經濟的壟斷邊界,能預判綠色轉型的成本收益,能勾勒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可以說,一個國家經濟學研究的深度與人才培養的質量,直接關系著其在時代浪潮中的競爭力。
這樣一門關乎國計民生的學科,究竟在哪所高校能得到最好的滋養?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給出了響亮的答案。作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經濟學院之一,它從1919年南開大學創校時便埋下根基,1931年組建經濟學院更是開中國大學之先河。百余年的積淀,讓這里既延續著“經邦濟世”的傳統基因,又始終站在學科前沿。如今,其應用經濟學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分別拿下A和A-,這份成績單背后,是實打實的硬實力。
支撐起這份實力的,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師資隊伍。全院162名專任教師里,教授就有59人,更有近80人次斬獲國家級人才稱號——從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到國家級領軍人才,從“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到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這些老師不僅在學術圈擲地有聲,更能給學生帶來“手把手”的指導。比如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編寫的團隊,能把最前沿的理論轉化成課堂上的生動案例;而那些常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同臺交流的學者,更能帶著學生觸摸國際學術最前沿。
專業設置上,這里既有“老字號”的王牌,也有“新勢力”的銳氣。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四個專業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妥妥的“免檢產品”;新增的數字經濟專業,則精準對接了數字時代的人才需求。更妙的是那些特色培養項目:“經管法班”打通跨學科壁壘,“數字經濟精英人才特色班”聚焦技術與經濟的融合,“FAS項目班”則為國際化鋪路,不管是想深耕理論還是想成為復合型人才,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
而且,這里還有全國首個經管類文科實驗室,學生可以在模擬場景中操盤經濟政策、推演市場變化,把書本知識變成“實戰經驗”。
科研實力更是為教學注入了源頭活水。近五年,學院發表學術論文近千篇,拿下20項國家級重大項目,還有三個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和全國首個經濟類“2011協同創新中心”。這意味著學生有機會跟著老師參與到國家級課題中,比如研究跨國公司治理、推演區域經濟政策,在實打實的科研中提升能力。而國際交流的大門也始終敞開:每年有30多位外籍專家來講學,其中不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海外高校的“2+2”聯合培養項目,更讓學生能在本科階段就體驗國際化學習。
從這里走出去的學生,發展路徑也相當開闊。2024屆本科畢業生中,近半數選擇國內升學,除了本校,清北人復等頂尖高校都是熱門去向;17.6%的學生出國深造,足跡遍布美英港等學術重鎮;直接就業的學生里,投身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畢業生分別占近四成,地域上則集中在北上廣和東部沿海等經濟活躍地區。
這樣的去向分布,既體現了學界對其培養質量的認可,也反映了市場對南開經院學子的青睞。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里走出了一大批“能做事、做成事”的校友:從外交部部長到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從央企掌門人到國際組織高官,他們的發展軌跡,正是學院“智圓行方”育人理念的最佳注腳。
說到底,一所大學好不好,終究要看它能否讓學生在成長路上獲得足夠的養分與底氣。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用百年積淀的底蘊、緊跟時代的視野、實打實的培養質量,給出了屬于自己的答案——在這里,經濟學不只是課本上的公式,更是改變世界的工具;求學之路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成為“經邦濟世”之才的蛻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