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周穆王的西行之旅無疑是最具傳奇色彩的篇章之一。他駕著八駿名馬,率領大軍遠赴西方,途中遍歷部族、山川、草原,與西王母會于瑤池,留下了無數傳說與詩文。但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后人:穆王此行真有三萬五千里之遙嗎?
關于周穆王西行,有幾個關鍵問題長期以來引發學界討論。首先是其年齡和在位時間的矛盾。史載“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又言“穆王立五十五年”,似乎暗示他壽命高達一百零五歲。然而,這種說法在邏輯上并不合理。
根據《竹書紀年》,周武王即位約在公元前1056年,穆王即位約在公元前977年,二者相隔近八十年,這段時間涵蓋了武王、成王、康王三代。現代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晚僅見穆王三十四年在位的記錄。結合這些資料,穆王活到百余歲之說恐是后人誤解或記載錯誤,所謂“春秋五十”可能是指西周建國五十周年,而非穆王本人年紀。
其次是廣受爭議的“西行三萬五千里”。據《穆天子傳》記載,穆王由宗周(今洛陽)出發,向西北遠征至“大曠原”,又折返東南至“陽紆”,再返回宗周,全程“各行兼數,三萬有五千里”。但細讀原文后不難發現,文中具體標明的路程總和為兩萬四千里,遠未達到三萬五千里。
有人據此認為,三萬五千里的說法是古人誤算,或包括了周穆王前一次未完整記載的北征路程,還有可能是數字“二”訛傳為“三”。甚至有研究者依據現代換算標準推算穆王西行抵達埃及。然而,一位日本學者古田武彥卻提出了不同的說法。他認為,周穆王的路程被夸大了。
古田認為要真正理解這段旅程,還需厘清“里”的單位換算。古田研究發現,中國古代的“里”并不統一。春秋時期的“一里”大約為415米,而西周早期常用“短里”,一說為77米。
以“陽紆至宗周三千里”為例,考古考證“陽紆”大致位于陰山山脈,至洛陽約900公里,若按短里計算相對更為吻合。
粗略推算,全程約兩萬四千里,折合約一萬公里,考慮非直線行軍、地形復雜和迂回路線,穆王最遠所至極可能為今新疆天山南麓或河西走廊西段。雖無法確認具體路線,但較“至埃及”的假設合理許多。
然而,穆王西行之所以真實可信,并非僅憑地理數據,更在于《穆天子傳》中詳實的補給與互動記錄。
比如,六月十六日,穆王至珠澤,當地部族即獻食用馬三百匹、牛羊三千頭,穆王則以十二頭黃牛回贈。十日后,抵赤烏氏,首領獻九百馬、三千牛羊、一百車糧食,穆王則以黃金八百兩等豐厚賞賜回應。
進入七月,曹奴氏、容成氏、剞閭氏、鄄韓氏等部族相繼接待周王軍隊。曹奴氏進貢糧食與牲畜甚豐,周穆王也贈金銀、玉器為謝。容成氏雖未詳載貢品,但因其將負責采玉,穆王未接受其牲禮。剞閭氏則直接供食軍隊,而非進獻貢品。
最值得注意的是鄄韓氏。該地資源豐富,物產繁盛,部落首領兩日內獻馬百匹、犬七千、糧車三百,顯示極高規格的接待。現代學者據《穆天子傳》描述推測其位置在今日中亞地區圖蘭平原一帶,若屬實,穆王已進入中亞腹地。
更傳奇的是周穆王與西王母會面之事。據載穆王在西王母處停留四十余日,期間“六師”在荒野縱獵九天,“鳥獸絕群”,顯現其行軍實力與西王母的隆重接待。
雖《穆天子傳》記述部分帶有神話色彩,但其對部族交流、物資補給、地理線索等細節高度真實,體現出早期西周王朝向西部疆域延伸的努力。
后人或因行程距離之長、內容之奇,將周穆王西行為神話化處理,實則從多個角度看,此行為一場精心組織的軍事與外交遠征。
在沒有統一度量衡和現代交通的時代,能進行如此規模的長途行動,展現出西周王朝強盛的國力與組織力。
至于周穆王到底走了多少里,他的足跡是否抵達中亞甚至更遠的地區,今天我們已難以確證。但從文獻、考古與邏輯推演來看,周穆王的西行之旅雖不如傳說般神奇,卻依然是一場跨越山川草原、影響深遠的歷史壯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