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為了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可以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章內容均有可靠的信息來源,相關信源加在文章結尾
在如今酷熱的夏季,當大汗淋漓人們急切打開空調時,或許多多少少有想過,千年前的古人該如何度過這般酷暑。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古人大概只能靠"心靜自然涼"來硬撐。
其實不然,古人除了"涼友"這類避暑神器之外,其實還有許許多多的避暑妙招。
那么,所謂的“涼友”究竟指的是什么?古人又還有哪些令人驚嘆的消暑“神器”與妙招呢?
說起古人消暑,扇子這位“涼友”,絕對是頭號功臣。據說虞舜制作了最早的扇子,叫"五明扇"。
到了殷周時期,貴族們用野雞尾羽做成"翟扇",這種羽扇輕盈飄逸,搖起來特別省力。《爾雅》里提到"以木曰扉,以葦曰扇",說明當時老百姓就地取材,用蘆葦編扇子。
秦漢以后,扇子形狀變得豐富多彩,有方的、圓的、六角的,面料也升級成絲織絹素,皇宮里用得多,所以又叫"宮扇"。
而扇子之所以被稱為“涼友”,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宋代陶穀所著《清異錄·器具》中“凈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的詩句。
這個詩句中所謂的“涼友”,其實就擬人化的手法來描繪扇子,生動詮釋了扇子給使用者帶來涼風的實用功能。
此后,“涼友”作為扇子這類消暑器具的代稱被沿用至今,常見于詩詞典籍中
不過光靠扇子顯然不夠,古人睡覺時還得靠涼席。普通人家用藤條、蘆葦、竹子編涼席,統稱竹簟。
有錢人就講究了,用絲絹編席子,比竹席結實耐用。更奢侈的是用大塊玉石做成玉幾和玉床,玉石屬于寒性礦物,坐上去或躺上去自然透心涼。
漢武帝還曾把象牙做的簟席賞給寵妃李夫人,這種象牙席子價值連城,普通人想都別想。
除了席子,古人還發明了兩樣有趣的睡眠伴侶。一個是瓷枕,枕面上有層釉,夏天枕著特別涼快。乾隆皇帝就愛睡瓷枕,還專門題詩贊美。
老百姓買不起瓷枕,就用泥巴燒制陶枕,效果也不錯,就是有點硬,得墊塊毛巾。另一個是"竹夫人",把竹子打磨光滑編成長籠,或者取整段大竹子打通中間,因為鏤空通風,抱著睡覺特別涼爽。
這東西又叫"竹姬""青奴",跟現在的抱枕差不多,只是材質不同罷了。
光有扇子和涼席,對付酷暑還是不夠的。聰明的古人早在周朝就發明了冰鑒,這玩意兒可以說是最早的"冰箱"。
《周禮》里記載,祭祀的時候要用冰鑒裝冰塊。冰鑒多半用青銅鑄造,造型像個大盆,兩邊有提環方便搬運,蓋子上開兩個孔,既能當把手,又能讓冷氣散出來。
夏天把冰塊放進去,再把酒水、瓜果擱里面,隨時都能吃到冰鎮食物。屋里擺上冰鑒,冷氣慢慢散開,整個房間都涼快不少。
有了冰鑒,冷飲自然就跟上了。唐朝人喝冰鎮米酒,把米酒裝在瓶子里,再放進冰鑒冰鎮。宋朝街頭更熱鬧,賣冷飲的小販到處都是。
《清明上河圖》里就畫著好幾家冷飲鋪子,生意紅火得很。到了元朝,有個食品店老板突發奇想,在冰里加了蜜糖、牛奶和珍珠粉,意外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
但吃喝上的清涼終究有限,要想徹底擺脫酷暑,還得在住的地方下功夫。唐朝的涼殿堪稱古代"中央空調"的鼻祖。唐玄宗在驪山建了座含涼殿,這殿里的降溫系統相當先進。
工匠們在殿外安裝水車,用水力帶動扇葉轉動,把涼風送進殿內。殿里還有水簾,水從屋檐流下形成瀑布,既能降溫又能觀賞。
更絕的是,水簾里還摻了香料,風一吹,滿殿飄香。杜甫詩里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唐玄宗這涼殿可真算得上是"廣廈"了。
宋朝人在唐朝基礎上繼續創新。宋高宗的翠寒堂四面都是水池,池里種滿荷花。夏天坐在堂里,四周荷香陣陣,涼風習習。
有大臣進殿議事,剛坐下就打哆嗦,趕緊披上皇帝賞的披風。這種水殿設計巧妙,利用水的蒸發帶走熱量,再配合通風系統,效果不輸現代空調。
普通百姓住不起涼殿,就想別的辦法。先秦時期,人們挖地窖避暑,叫"窟室"。
地下溫度比地面低好幾度,夏天躲進去特別涼快。后來有錢人家建"冰井臺",就是在地下挖個大坑,冬天存冰,夏天取用。
坑上搭個涼亭,冷氣從地下冒上來,坐在亭子里喝茶聊天,愜意得很。明清時期,江南富商流行建"冰廳",四壁鑲嵌冰塊,人坐其中如入冰窟。
不僅如此,房子在設計時其實也考慮到了避暑這一因素古人蓋房子特別注意"坐北朝南",夏天南風吹進來,北面擋住熱氣。
院子里種樹遮陰,挖池塘蓄水,都是為了營造清涼環境。蘇州園林的設計更是把避暑藝術發揮到極致,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假山池水相映成趣,走到哪兒都有陰涼處歇腳。
這些技巧當真能令現代的人們折服,古人沒有電,卻能造出如此精妙的降溫系統。從手工制冷到自然通風,從地下窟室到水上涼亭,每一種設計都充分利用了周邊的環境條件。
古人還通過各種文化活動轉移對暑熱的注意力。夏天是看戲的旺季,戲園子里雖然人多,但看得入神就忘了熱。有錢人家請戲班子到府上唱堂會,一邊看戲一邊搖扇子,也是種享受。
民間還有"曬書"的習俗,把藏書拿出來晾曬防霉,順便重溫經典。讀書人認為,沉浸在書香里,自然就忘了身外的燥熱。這些注意力層面的消暑方法看似玄妙,其實很有道理。
從隨身攜帶的扇子涼席,到舌尖上的冰鎮美食,從巧奪天工的涼殿設計,到轉移注意力的小方法,每一樣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
在空調普及的今天,消暑顯然不僅是降低溫度,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用心感受夏日的美好,或許會發現,清涼不只來自空調,更來自內心的寧靜。
信源:新華報業網 正值酷暑,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嗎?
信源:新華社新媒體 如果文物會說話︱古人有哪些避暑“神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