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軍
密云山里的方耳峪村,不僅有從遼金時期活到現在的“栗王”古樹,還有紅肖梨香飄滿山的浪漫,更藏著“房兒峪”地名的謎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在方耳峪,解鎖這份藏在深山里的獨特風景吧。
一
密云區大城子山中有一村,名方耳峪,好特別的一個名字。
據雍正《密云縣志》(編纂于雍正元年1723)記載,其名為房兒谷,民國三年《密云縣志》改記為房兒峪。因其居于房兒溝中得名。而方耳峪則是依房兒峪演化而來。
明清的史籍中,密云地名多用“谷”字,如新城子的遙橋峪、大角峪等,《四鎮三關志》中皆稱遙橋谷、大角谷。清代時基本沿用,至民國時漸以“峪”代“谷”。亦有專家稱,谷字讀音有二,一為谷音,一為峪音,明清時地名里的谷就應該讀峪,谷是峪的簡寫。其實不然。據《辭海》解釋,谷讀“峪”音時,一般特指古鮮卑的吐谷渾,且在明清史籍中,谷與峪是混用的,如《四鎮三關志》中既有羅文峪,亦稱羅文谷。只是到民國時統一改為峪了。
房兒谷這一地名在康熙《密云縣志》中無記,該志編纂于康熙十二年(1673),故以此推測,成村時間約在康熙中晚期。
只是不知,房兒峪中的房是指姓氏,還是指房子?密云鄉村地名多以姓氏為源,如康熙《密云縣志》中的蔡家洼、楊家谷、霍家莊等,密云也確有房姓分布,如“尋根文化——房氏網”中記載:“河北省東光縣房家寺之房氏,祖籍順天府密云縣石匣,明永樂二年(1404)遷居于此。房家寺因此得名。”不過,目前大城子鎮域內,無房姓人口。但歷史上是否有房姓之人居于此,也未可知。另外,據村民講,方耳峪山中有地名郎家墳,不知這“郎”與“房”是否是當初纂志之人依諧音將“郎”記成了“房”。誤記的情況在古代志書中較為常見,如《四鎮三關志》、康熙《密云縣志》對密云關隘的記載中有師坡谷、師婆谷、燒香峪、芍香峪等,均是纂志者對同一地名依音而記。房兒峪的房若指房子,房后面加“兒”,說明這房子也不大。北京地方音加“兒”話音說時走小轍,一般都指其物小的意思,故足見即便當時這里形成村落,亦是山中一小村爾。
二
方耳峪中多古樹,以梨、栗居首。
梨,為當地特產紅肖梨,一樹開花,滿山香雅得不得了。梨花總是花中最別樣的一種,潔白柔美,絕沒有桃杏的妖媚。而紅肖梨的樹,越老越有風骨,身在畫中,那花兒也自然有了仙子的氣息,春風一來,滿心素簡。
方耳峪百年以上的老梨樹有五棵,生長了多少年,沒有人知曉。畢竟不是珍稀的古樹名木,也就隨它去了。村民們對梨樹還是相當有感情的,畢竟每一年的收獲時節,老梨樹們總能帶來豐衣足食的喜悅,一棵樹能摘32筐梨,它就像村民的家人一樣親,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也難怪方耳峪山中有“搖財地”一名,果然名若其實。
如果說村民們對梨樹是愛的話,那對于栗樹洼的那棵百年栗樹王,則是一種肅然的敬。那一根根系在雄壯樹干上的紅絲帶,是心向往之的祝福,是國泰民安的祈愿,是安居樂業的盼望,敬若神明之心,寓意總是那么虔誠和深遠。
栗,古已有之,深受村野耕夫與市井布衣之愛。栗可入藥,《千金要方》載:“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而作為干果之王,災荒之年,其甜香軟糯亦可為果腹救命之糧。在傳統文化中,板栗諧音“不離”,因這兩個簡單而深情的字眼又衍生出了許多的浪漫。洞房花燭,一捧棗、栗子(諧音:早立子),比多少海誓山盟都來得厚重,又蘊含了多少輩輩相傳的深情祝愿啊!
三
密云地屬燕山,燕山板栗可溯千年。戰國時大秦丞相呂不韋作《呂氏春秋》,記曰:“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河北稱冀,冀州,古華夏九州之一,冀山即燕山也。故,自秦國至燕國,一脈太行與燕山,栗樹自古皆成行成林矣。司馬遷著《史記》,一句“燕秦千樹栗……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令兩千年后的我,都不盡艷羨,家里千棵栗,富抵千戶侯了。而蘇秦亦嘆“燕民雖不耕作,而足以棗栗”。
燕民,是古漁陽的先民,一棗一栗,即可衣食無憂。三國時期陸璣在其《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稱:“五方皆有栗,唯漁陽、范陽栗,甜美味長,他方者悉不及也。”古之漁陽,即今密云故地。不知唐時的廟堂是否也看到了這段甘飴的文字,乃令幽州貢栗,幽州,今北京也。自此燕山之栗,天下皆稱之為御栗。彼時,南有紅塵一騎妃子笑,那么密云的燕山板栗就是“栗破鳳凰飴長安”啦!
四
方耳峪山中的栗樹王,被密云區園林綠化局的專家們認定樹齡超過800年。
800年前,正是古代北方的遼金時期。《遼史》載,朝廷在南京(今北京)置栗園司,典南京栗園,專司板栗種植、收獲和貢栗宮中。當時,遼、宋之人皆愛栗,陸游曾記:“故都(汴京)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這大抵就是糖炒栗子的鼻祖了吧!唇齒留香之余,更愛稱灌香糖。民間更有詩云:“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寒火三更燈半灺,門前高喊灌香糖。”
而遼人自置栗園司始,在北京地區廣開栗園,時密云地區亦有前栗園、后栗園之村名,皆因鄰栗園而得名。黍谷山下亦有荊栗園一村,因產荊芥和板栗,故名荊栗苑。其時,山上就有蕭太后的華林、天柱行宮,可“六月栗花香繞指,十月一品灌香糖”。
而現在,方耳峪山中的那株栗樹王,還在朝霞中迎風茁壯成長。那條溝叫栗樹洼,是它長大之后才有了這地名。在它的不遠處還有兩個地名——大狼窩、小狼窩,足以說明這山對于方耳峪的先民來說是多么的“野”。不過,栗樹洼也是個風水寶地,那幾塊碩大的子母石可謂奇觀。子母石實際上是礫巖,那大石頭里抱著小石頭的憨態,著實可愛。而愛無止境、情深恒遠的寓意,也在其中。自此,這里也有了一個別有意味的名字——求子溝。多子多福,希望所在,那株栗樹,在人們鋪天蓋地的希望里,成為了山中的王者。
五
密云地區關于板栗的傳說故事不多。網上則有板栗起源一篇:帝嚳的女兒簡狄河邊洗澡,吞下燕子蛋,生契,契建立商,以燕子為圖騰,生子稱幽燕。幽燕繼位后得紫色玉石,種于黑山之下,遂生板栗樹,福澤眾生。
燕山板栗,也稱漁陽板栗,自春秋始,興于唐,而盛于遼宋,多次途經密云出使契丹的蘇轍曾作詩云:“山栗滿籃兼白黑,村醪入口半甜酸。”晚年因腰腳疾而以栗食療,曰“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李時珍撰《本草綱目》引用其詩,以做中醫食療之典例,傳承至今。
明代,燕山板栗遍植京畿,大內將其作為皇陵貢品,在昌平、懷柔、密云設栗園、榛廠多處,遣官吏專門管理。名將戚繼光戍邊薊門,喜栗,曾于遷西植栗,歷百年風雨而參天如蓋,康熙至此,賜名華蓋栗神。
密云石城山中有石炮溝,一溝三座城堡,為戚繼光生產炮彈的場所,軍士工余而種栗,如今溝里仍存百年以上栗樹達數百,故有燕山栗源的美譽。不知方耳峪山中那層層疊疊的栗樹,是否也是戍邊軍士所種?畢竟那時,村落未成,只有軍士駐防于此。大城子鎮域內,多紅肖梨,百年以上者多為明代將士所留,墻子雄關威武數百年,而紅肖梨以“雄關紅”為名,又平添了多少的傳奇啊!梨花落,栗花生,栗花香透了六月的河山,沂蒙曾有板栗救治抗日將士的故事,紅門河畔,善良的山民也曾用飄香的板栗迎接凱旋的八路軍戰士,軍民魚水情里都是飽滿的喜悅,飽滿的甘甜。
六
栗為佳果,明末詩人陸啟浤作《客燕雜記》,曾記京師“栗有三霜前栗、盤古栗、鷹爪栗多種”,市井之中,這板栗的名字都能這么生動,怎不令人心生饞涎。
方耳峪旁有一村名莊戶峪,村中曾有一位老干部隨部隊南下,后歸鄉,帶領鄉親們興建水庫發展水利,種植板栗4100畝。他說:“聽老人講,皇宮里最好吃的就是栗子面的餑餑了,我也要讓鄉親們都吃上栗子面的餑餑,都過上好日子!”
每到秋天,栗樹掛果,成熟后一斤七八塊錢,好日子也如成熟的板栗滿山滿山地咧開了嘴,笑開了花。彼時的密云板栗遠銷海外,儼然密云一寶,以致后有密云八珍,唯板栗居首。
而作為中國板栗之鄉,30萬畝板栗也成了燕山板栗地理標志,其保護范圍覆蓋密云10鎮,大城子名列其中。
生態、生命、生活,“三生有密”,生機勃勃的密云,那800年的栗樹王,或許就是幸福的最好見證。歲月荏苒,它的故事枝繁葉茂,它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用說,數一數它的年輪,就什么都懂了。就像那枝葉間熟透的栗子,怎么吃,都是甜的!
攝影/錢蕾
編輯/王勉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