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25年7月14日至18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并得到香港“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項目鳴謝支持的“內地和香港‘人工智能與計算思維教育姊妹學校’計劃師生協同研修營”(以下簡稱“研修營”),在北京師范大學成功舉辦。本次研修營依托新一代人工智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學習環境智聯計算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項目及北京師范大學“元卓計劃”的支持,旨在深化內地與香港姊妹學校的合作情誼,聚焦人工智能時代“師生協同”育人新模式的探索。來自兩地的50余名師生齊聚一堂,共同開啟了為期五天的AI探索與協同創新之旅。
研修營合影
遠見卓識:
凝聚共識,擘畫AI教育新圖景
7月15日上午,研修營在熱烈活潑的氣氛中拉開帷幕。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新一代人工智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首席專家李艷燕教授代表主辦方致辭。她指出,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的形態和使命正面臨深刻變革。北師大作為中國師范教育的排頭兵,始終致力于走在教育創新的前沿。此次研修營正是高校推動前沿科技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探索未來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的重要舉措。她希望兩地師生能在此次活動中碰撞思想、增進友誼,共同成長。
李艷燕老師致辭
主題演講環節,香港大學黃家偉老師和北京教育學院于曉雅老師,分別從計算思維的人類認知發展規律和人工智能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實踐路徑等維度,為師生們描繪了一幅幅人工智能與計算思維應用的場景,激發了大家對未知探索的渴望,為師生們接下來的實踐探索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黃家偉老師分享
于曉雅老師分享
協同共創:兩地學子攜手,
在實踐中點燃創新火花
理論的啟迪最終要落實于生動的實踐。本次研修營的核心亮點,在于其精心設計的“項目式學習”與“師生協同”機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學校的8所內地學校和8所香港學校師生被混合編組,形成了充滿活力的學習共同體。
項目實踐過程中,在向金、蔡榮嘯等多位北師大“元卓計劃”資深項目導師的指導下,各小組圍繞“社會問題解決”、“校園生活優化”等真實問題,運用Scratch、App Inventor等工具進行創意設計和程序開發。從熱烈的頭腦風暴,到嚴謹的功能拆解,再到反復的編程調試,處處可見兩地學子協同攻關的身影。學生們或為一串代碼的邏輯激烈辯論,或為一個創意的實現共同歡呼。通過項目研究與實踐,學生們不僅提升了計算思維與動手能力,更在協作中學會了傾聽、理解與包容。
蔡榮嘯老師指導
向金老師指導
研修營將知識學習、項目實踐與能力測評緊密結合在一起。其中“計算思維挑戰賽”環節,打破了傳統能力評測的獨立與封閉模式。在挑戰賽中,由內地與香港學生混合組成小組協同作戰,共同完成一份綜合性計算思維挑戰試卷,并在“錯題講解”環節進一步深化學習。各小組不僅要面對小組得分,更要對錯題進行集體復盤,在團隊內部分析、討論,并最終向全體研修營師生分析本組錯題背后的思維路徑與知識盲點。這種設計,巧妙地將一次評測挑戰轉化為一次寶貴的學習契機,變被動的知識糾錯為主動的思維建構,促進了同學間的同伴互教與思維碰撞。
學生計算思維挑戰
同樣,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工具的使用也并非淺嘗輒止,而是深度融入了各小組的項目開發過程之中。在項目導師指導下,同學們學習運用前沿的AI工具,將團隊抽象創意轉化為生動、具體的設計方案,并輔助項目開發,提升了最終作品的功能和表現力。這不僅是單純的技能學習,更是未來人機協同模式的一次生動預演,讓學生們切實體會到如何將AI作為提升創造力的強大伙伴。
計算思維之星頒獎
賦能成長:合作研修,
共探未來教師新角色
學生在探索創造,教師在研修成長。與學生項目實踐同步進行的,是專為兩地教師打造的系列研修活動,旨在合作中提升兩地教師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學勝任力。
上午場:聚焦課堂實踐的經驗對話
17日上午的內地和香港兩地教師交流座談會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張進寶主持,并邀請北京市中關村三小賈遠朝主任進行專題分享。張老師介紹了計算思維教育的核心價值及其對培養學生高階能力的重要性,賈遠朝主任以“人工智能背景下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為題,介紹了他所在學校將AI技術與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深度融合的探索,其構建的“AI教育生態”理念引發了在場教師的強烈共鳴。
兩地教師交流座談會
賈遠朝老師分享
來自香港的黃俊基老師,詳細介紹了在香港“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項目框架下,如何系統性地開展計算思維教學。黃老師展示的課程案例與學生作品,體現了該項目在激發學生數字創意和解難能力方面的顯著成效。來自內地的蘇丹蕊老師,分享了大連南金實驗學校在人工智能課程開發與實施中的創新實踐,她通過具體的教學設計,生動展示了如何將抽象的AI概念轉化為小學生可感知的學習體驗。在總結環節,張進寶老師對三位老師的分享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引導兩地教師就“AI時代教師角色轉變”等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黃俊基老師分享
下午場:邁向AI Agent的智能體研修
下午的研修環節由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達婷主持,內容聚焦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沿的“教育智能體”(AI Agent)應用。活動伊始,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王歡歡老師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教學設計”為題,深入淺出地解析了如何運用GenAI進行學情分析、教學方案設計及輔助評價,并指導教師們進行了提示詞工程的實踐練習。隨后,來自猿編程的孫帥先生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未來”為題,分享了最新的教育大模型技術,并介紹了多模態大模型、AI Agent等技術在賦能教育教學場景中的具體實踐案例。
王歡歡老師分享
孫帥先生分享
在“智能體實踐項目”工作坊環節,內地和香港老師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親身體驗和使用AI Agent工具,圍繞真實的教學場景構思和設計智能體應用。在動手實踐中,老師們切身感受到了AI Agent在個性化輔導、自動化評估、資源生成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激發了利用AI Agent重塑未來課堂的想象。
智能體實踐項目工作坊
情誼聯結:跨越山海,在交流互鑒中播撒友誼種子
在知識的收獲與能力的成長之外,本次研修營更是一次意義深遠的科技文化之旅。主辦方帶領師生們深度探訪了北師大校園,參觀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勝,走進阿里巴巴等中國科技前沿企業。這些活動讓內地和香港師生既親身感受了祖國悠久歷史文化,又為國家日新月異的科技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
阿里巴巴參觀
7月18日,研修營迎來了激動人心的學生項目成果匯報環節,這是對所有學生連日來智慧與汗水的一次集中檢閱。各支隊伍依次走上講臺,自信地展示他們從零到一、協力打造的心血結晶。
兩地青少年在深度協作中淬煉出團隊精神與創新自信,他們的匯報內容不止于項目功能的演示,而是涵蓋了從問題觀察、創新解決方案構思,到利用Scratch、App Inventor及AIGC工具進行技術實現和展示的全過程。這既是他們學習成果的最終呈現,也是本次研修營“協同育人”模式的有力證明。
學生項目成果匯報
研修營金獎團隊
在結營儀式上,8對內地和香港結對姊妹學校之間互贈校旗和禮品。一面面旗幟、一件件飽含心意的禮物,是學校文化的傳遞,更是深厚情誼的見證。五天的朝夕相處,讓兩地師生結下了牢固的友誼。這份跨越山海的情誼,將成為他們心中珍貴的記憶,并為未來更廣泛、更深入的交流合作播下希望的種子。
互贈校旗和禮品
在滿滿收獲和熱烈掌聲中,本次研修營圓滿落下帷幕。這是一次活動的終點,更是一個嶄新的起點。它成功地驗證了“兩地協作、師生攜手、人機協同”模式的可行性與顯著優勢,為人工智能與計算思維教育的普及與深化提供了寶貴范本。
研修營全景
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辦方,北京師范大學和香港大學以其深厚的學術底蘊與前瞻的教育視野,展現了其在推動國家教育創新、服務區域協同發展、培養未來杰出人才方面的責任與擔當。我們期待從這里走出的每一位師生,都已將探索、協同、創新的精神內化于心,他們必將成為推動內地與香港教育事業共同繁榮、迎接智能時代挑戰的引領力量。
來源 | 互聯網教育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