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市民服務熱線,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百姓,是傾聽民聲、紓解民憂的“連心橋”。在楊浦,這條“民生線”正被賦予新的內涵。
延吉新村街道堅持把12345熱線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從“接訴即辦”向“未訴先辦”深化,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治理”升級,通過一個個“關鍵小事”的用心解決,生動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為基層治理提質增效寫下溫暖注腳。
“現在這車棚,亮堂、安全,
充電也方便,
跟以前真是天壤之別!”
近日,家住延吉新村街道
內江小區的王阿姨
看著煥然一新的非機動車棚,
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
不久前,她和幾位鄰居還特意撥打了12345市民服務熱線,不是為了投訴,而是為了感謝。一通特殊的“表揚電話”,牽出了一段“未訴先辦”的社區治理佳話......
老舊車棚改造新氣象
從“坐等訴求”到“主動問需”
內江小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非機動車棚曾是社區治理的一塊“心病”。走進改造前的車棚,昏暗的燈光下,雜物堆積如山,電線私拉亂接,不僅停車充電極不方便,更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居民們雖有怨言,但考慮到改造工程浩大、協調不易,大多選擇“等等看”。
“群眾的需求就是我們工作的方向,不能等問題堆積成山了再來‘救火’。”延吉新村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熱線工作的真諦在于源頭治理,內江居民區黨總支牽頭,聯合居委會、物業“三駕馬車”,決定變“坐等訴求”為“主動問需”,將車棚改造這件“硬骨頭”主動扛上肩。
一場場居民議事會、一次次入戶走訪就此展開。“車棚要智能充電,但操作不能太復雜。”“最好能增加點停車位。”“消防設施一定要到位!”……居委干部們帶著筆記本,挨家挨戶收集意見,將居民的“金點子”一一記錄。在反復的民主協商和方案優化后,一份兼顧安全、便捷與美觀的改造方案最終出爐,獲得了居民們的一致認可和大力支持。
施工期間,居委會貼心地為居民們設置了臨時停車點。如今,改造后的車棚煥然一新:明亮的照明、整齊劃一的停車位、嶄新的智能充電樁和齊全的消防設施,徹底告別了往日的“臟亂差”。居民只需用手機掃碼,即可實現24小時安全、便捷充電。“以前是不得不停,現在是巴不得停進來。”居民的玩笑話,道出了對這項“未訴先辦”民心工程的最高褒獎。
車棚管理員妥善安置
從“人情難斷”到“溫情解憂”
老舊車棚的蝶變,不僅是硬件的升級,更是治理溫度的體現。改造中,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了面前——如何妥善安置清退原先的車棚管理員?
這些管理員多為小區的特殊困難群體,長久以來依靠這份微薄的收入維持生計。如果“一刀切”式地清退,勢必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沖擊。這道“人情題”考驗著基層治理者的智慧與擔當。
“解決問題,絕不能以犧牲群眾的利益為代價。”街道和居委干部們下定決心。他們沒有簡單地發布一紙通告,而是啟動了“一對一”溫情溝通模式。居委干部多次登門拜訪,與管理員們拉家常,細致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和實際困難。一方面,通過講述電瓶車火災的真實案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清改造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積極為他們想辦法、找出路,制定了人性化的安置清退方案。
“社區一直很照顧我,現在為了大家的安全,我理解也支持。”管理員老李在與居委干部多次談心后,主動簽下了協議。最終,在不懈的努力和溫情的溝通下,車棚管理員的安置清退工作平穩完成,沒有引發任何矛盾。這場看似兩難的“人情題”,最終以彰顯城市溫度的方式,得到了圓滿解答。
從一個車棚的改造,到一個社區的煥新,再到一個街道治理理念的升級,延吉新村街道正通過將12345熱線工作從“終點站”變為“前哨站”,不斷推動社區治理從“被動”走向“主動”。通過強化源頭治理,聚焦物業管理等高頻熱點問題,用心用情辦好每一件民生實事,讓熱線真正成為檢驗人民城市建設成效的標尺,不斷提升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文字 |沈瑩
圖片 |沈瑩
編輯 |奚宇軒 舒昕怡(實習)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