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網(wǎng)北京7月24日電(記者 上官云)進入三伏天,暑熱更甚。對許多人來說,待在空調(diào)房里,再來上一份冷飲或者一瓶冰鎮(zhèn)飲料,別提有多愜意了。
資料圖:北京朝陽區(qū)街頭擺放的雪糕裝置布景吸引市民。圖為市民拿著同款雪糕拍照留念。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早前,“才知道古代也有冰箱”成了網(wǎng)絡(luò)平臺的熱議話題,也有人好奇,如果古代有“冰箱”,那是否也有“冷飲”?答案是肯定的,古代不光有冷飲,而且種類還不少。
雪泡梅花酒、雪泡豆兒水……這些古代冷飲的名字文藝范拉滿,聽上去相當(dāng)時髦。
時髦冷飲 不輸奶茶店
在科技相對落后的古代,人們制作冷飲的一個關(guān)鍵因素,就是“冰”。
中國取冰、儲冰、用冰的歷史十分悠久。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王娟介紹,“凌人”是周代的一個官職,負(fù)責(zé)冬季鑿冰儲存、夏季分配冰塊等工作。《周禮·天官·凌人》記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
古人很聰明,在冬天天氣寒冷之際,鑿冰儲存起來,以備來年消暑所需。《國風(fēng)·豳風(fēng)·七月》中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的詩句,據(jù)說,“凌陰”就是當(dāng)時的“冰窖”。
而且,據(jù)王娟介紹,古代也有類似冰箱的器物,叫做“冰鑒”。
炎炎夏日,守著冰塊喝著冰鎮(zhèn)過的美酒,聽上去確實令人心曠神怡,但那時,采集、儲藏冰塊的成本比較高,耗時費力,普通人想要如此清涼的度過夏天,可能性不大。
制圖:張艦元
隨著取冰、儲冰等技藝的進步,冰飲行業(yè)得到了極大發(fā)展,普及程度也隨之提高。王娟說,宋代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dá),市面上出現(xiàn)了不少出售冷飲的店鋪。
宋代的“冷飲店”里,各種小吃令人眼花繚亂。她舉例道,當(dāng)時店中所售商品非常豐富,名字也很有藝術(shù)感,不輸現(xiàn)在的奶茶店。比如雪泡梅花酒、荔枝膏等,都是解暑的美食。
如果沒有冰,也可以把新鮮瓜果泡在冰涼的井水里,過一陣再拿出來吃。在炎炎夏日里,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人們品嘗著用涼水浸泡的瓜果,“流杯曲沼”,常常“通夕而罷”。
酸梅湯,不過時的消暑佳品
一份可口的冷飲,似乎總能給夏日帶來一份清涼。
到了元代,冷飲又有了進一步創(chuàng)新。王娟解釋,有一種傳說,說的是“冰酪”原本是元代宮廷的冷食,后隨馬可·波羅傳到了歐洲。
明清之際,社會生產(chǎn)力進一步提高,夏季街頭巷尾售賣冷飲變得更加常見。
資料圖:位于太原的山西博物院推出新款“鸮卣”雪糕。中新社記者 武俊杰 攝
彼時,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lǐng)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同樣也是在這部作品中,記錄了一樣相當(dāng)受歡迎的飲品,就是酸梅湯,“酸梅湯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調(diào)以玫瑰木樨冰水,其涼振齒。”清涼解暑,老少皆宜。
王娟說,就飲食而言,依據(jù)《燕京歲時記》記載,在清代,酸梅湯、西瓜汁、杏仁豆腐以及什錦冰盤是比較流行的消暑佳品。到了現(xiàn)在,酸梅湯等飲品依然很流行。(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