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伏,大暑節氣也緊跟著來了。為幫助市民科學應對高溫天氣,近日,“小寧綠道觀察家”科普活動特邀天山中醫醫院康復二科主任醫師吳佶舉辦“草本識趣,三伏天康養”主題講座,從飲食、起居等方面傳授大暑養生妙招。
現場,吳佶結合大暑節氣特點,從起居調養、飲食調理等方面為市民答疑解惑,并現場教學傳統酸梅湯制作及薄荷防暑妙用。
大暑時節陽氣旺盛且濕氣重,易引發“暑濕病”,養生需注重“清熱解暑、健脾祛濕、益氣養陰”。針對暑熱導致的食欲不振,酸梅湯成為推薦首選。講座現場,主辦方免費發放了由烏梅、山楂、甘草等藥材配制的酸梅湯原料包及制作指南,市民紛紛記錄配方。“自己熬煮既能控糖,又能保證藥材品質。”志愿者介紹道。
活動現場,醫生也推薦用薄荷綠豆湯清熱解毒,自制薄荷膏緩解蚊蟲叮咬。每位參與者還獲贈一盆薄荷盆栽,方便居家取材。不過專家特別提醒,胃酸過多者應少飲酸梅湯,孕婦及敏感肌膚人群使用薄荷制品需謹慎。
針對高溫出行,醫生強調應避開正午時段,選擇清晨或傍晚活動,并注意補充含電解質的飲品。現場通過藥材辨識、制作演示等互動環節,讓市民輕松掌握實用技能。“學會了就能給全家當健康管家!”參與活動的李女士表示。
活動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科普志愿服務總隊、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區科學技術協會、區綠化和市容局主辦,上海市綠建公司承辦。
現場名額有限,“寧寧”也把活動中醫生推薦的酸梅湯配方要來了,手拉手教大家如何在家煮出美味的酸梅湯。
【以下材料可以煮出1.5升的酸梅湯】
烏梅25克、生山楂30克、烏棗25克、陳皮6克、甘草2克、黃冰糖100克、干桂花3克
【材料制備的幾點關鍵提示】
1.陳皮,最好用廣陳皮。不要用橘皮替代,橘皮苦辛味偏重,不適合做飲料。
2.甘草千萬別多,不然煮出來藥味重。
3.黃冰糖100克,不是瞎寫的,經過前期反復試做,100克口味最好。建議增減別超20克,太少蓋不住酸苦味,太多則會膩。
4.干桂花冷凍干燥較好,如果用烘干桂花,它的香味略淡,可多加一克。
烏梅、山楂、烏棗,三種是酸梅湯的主料。其余用的也都是中藥材。煮酸梅湯最好遵循煎藥之法,分頭煎和二煎。
【做法】
1.首先浸泡,加一升水,常溫浸泡四五個小時,或者冰箱里浸泡六小時以上。
2.浸泡完成后放爐火上開中火煮沸,然后轉小火煮15分鐘。
3.將100克的冰糖放在一個稍大的容器里。將熬出的頭煎湯水濾進容器中,攪拌后將冰糖烊化。千萬別在煮的時候加糖。到這一步,頭煎就完成了。接下去煮二煎。
4.材料不要丟棄,繼續在煮鍋中再加400毫升水,煮沸后轉中小火煮15分鐘。
5.關火。把這鍋湯再濾進前面那頭煎的湯里,攪拌均勻。
6.此時湯的溫度大概七八十度,撒桂花進去,蓋上蓋子,常溫晾涼。然后放冰箱冷藏,即做好一碗酸梅湯。干桂花入口會有稍苦味,建議喝時濾掉桂花。如果加糖桂花,可以不過濾。
酸梅湯配方來源于上海中醫文獻館
圖片來源于上海市綠建公司
撰稿:李媛媛
編輯:史煥煥、王心怡(實習)
責編:顏文彬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