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資訊零部件采供一步到位
全球汽貿網資訊,7月23日,JATO Dynamics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歐洲汽車市場正面臨持續收縮壓力,6月歐洲汽車注冊量同比下降4.4%,僅為125萬輛。但在整體需求疲軟的背景下,中國汽車制造商的擴張勢頭卻愈發顯著:它們不僅以創紀錄的市場份額擠壓了多個傳統歐洲品牌的生存空間,更在電動汽車普及浪潮中成為不可忽視的變量。
(圖片來源:路透社)
這一變化的意義遠不止于市場份額的數字變動。作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歐洲長期由歐美品牌主導,而中國車企的加速滲透,既折射出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的深層調整,也加劇了布魯塞爾與北京之間的貿易摩擦,近期歐盟針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及潛在關稅政策,正是這一矛盾的集中體現。
從具體數據看,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的崛起速度堪稱迅猛。2025年上半年,中國品牌市場份額較去年同期幾乎翻倍,達到5.1%,僅略低于梅賽德斯-奔馳的5.2%。其中,比亞迪、Jaecoo、歐萌達(Omoda)、零跑汽車和小鵬汽車成為增長的核心推動力。僅比亞迪一家,上半年在歐洲市場便銷售了70500輛新車,同比增幅高達311%,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部分傳統車企的市場地位正加速下滑。Stellantis集團作為歐洲頭部汽車集團,上半年市場份額從去年的16.7%降至15.3%,降幅在主要廠商中居首;特斯拉的市場份額也從2.4%回落至1.6%,其升級后的Model Y雖為品牌重點產品,卻未能帶來預期的銷量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歐洲純電動汽車(BEV)注冊量首次突破百萬輛,同比增長25%至119萬輛,占整體市場份額的17.4%,這一細分領域的快速增長,恰好為中國車企的技術優勢提供了施展空間。
對于這一趨勢,Jato Dynamics全球分析師費利佩·穆尼奧斯指出,多重因素共同推動了中國品牌的崛起:“持續的高價格壓力、與歐洲貿易伙伴的地緣政治及經濟緊張局勢,疊加疫情后市場需求的結構性變化,共同塑造了當前的競爭格局。”他進一步分析,特斯拉面臨的挑戰更具代表性,當比亞迪等中國品牌以更具性價比的電動車型發起沖擊,大眾汽車等傳統巨頭也在加速轉型,特斯拉維持市場領導地位的難度正顯著增加。
從數據到趨勢,中國汽車制造商在歐洲市場的突破,本質上是技術迭代、成本控制與市場策略的綜合成果。盡管貿易摩擦的陰影仍未消散,但在電動化浪潮中,中國車企已用實實在在的市場份額,為全球汽車產業變革寫下新的注腳。
(編譯:全球汽貿網 Kat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