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印度國防研究機構網站發布聲明稱,光輝戰機首席設計師科塔·哈里納拉亞納博士宣布“印度已攻克第六代戰機飛翼技術”,并表示“若政府決定研發全尺寸無人六代機,技術準備已就緒”。這番言論迅速被印媒解讀為“印度航空工業超越中國的里程碑”。
有一說一,印度人直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自己到底缺少什么,天天不是畫大餅,就是在畫大餅的路上。別的不說,就說他們的五代機項目,也就是那個剛出了一個模型的AMCA,原定2024年首飛,因隱身涂層工藝缺陷和飛控系統整合問題,推遲至2030年進行。
更尷尬的是,AMCA-Mark1版本仍依賴美國通用電氣F414發動機,而印度自研的GTX-35VS變循環發動機核心機測試已拖延7年。印度國防部為該項目劃撥的50億美元預算,被國際航空專家評估為“僅夠基礎研發”,卻要同時攻克AI飛控、量子雷達等六代機關鍵技術。
五代機項目都還在爛尾中,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想要搞六代機,他們是真不知道自己到底吃幾碗咖喱飯。
說AMCA還是有點高看他們的,我們還是看看眼前的光輝戰斗機好了。
就在印度國防研究機構網站聲稱自己做好了開發六代機的同一周,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因美國通用電氣F404發動機斷供,被迫將2026年光輝戰機交付量下調至6架。
這款1983年立項的“國產驕傲”,至2025年僅累計交付38架,年產量長期徘徊在個位數。2025年6月,印度空軍被迫接收Mk1A型戰機,其作戰半徑500公里、載彈量6噸、雷達探測距離200公里的性能,被巴基斯坦殲-10CE全面碾壓,后者作戰半徑1240公里,載彈量7噸,雷達探測距離280公里,別說是打陣風了,在合適的配置下,甚至能和F-22掰掰手腕。
印度軍工部門的“技術自信”,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國行我也行”的魔幻邏輯。2025年初中國兩款六代機試飛視頻公開后,印度防長辛格火速批準AMCA項目,宣稱“2040年部署六代機”,試圖將中印技術代差壓縮到5年內。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前高管向媒體透露,軍方高層存在“資金到位必獲核心技術”的幻覺,無視美國拒絕提供F-35源代碼、法國拖延發動機技術轉讓的現實。更諷刺的是,印度六代機技術指標被曝直接套用中國殲-36設計文檔,要求“從泰米爾納德邦起飛打擊北部目標”,卻未論證如何規避東風-26導彈射程覆蓋。
印度六代機計劃的核心矛盾,在于技術雄心與工業短板的巨大鴻溝。航空發動機領域,國產卡佛里項目研發32年宣告失敗,而六代機所需的變循環發動機需推重比超15,印度最高僅掌握1.2馬赫風洞測試能力。
產業鏈層面,印度航空工業國產化率僅62%,鈦合金年產能2.3萬噸,精密機床84%依賴進口,導致AMCA項目將國產率目標從60%下調至42%。
人才儲備更是捉襟見肘:全印航空工程師僅1.2萬人,超級計算機算力全球排名第111位,無力支撐六代機所需的百億億次級AI算力。
相對于印度軍工部門的狂想,印度空軍就務實多了,多位高級將領要求優先量產“光輝Mk1A”,因其至少能填補217架米格-21退役后的戰力空缺,而非等待“2040年服役的科幻玩具”。如果能順便把光輝的戰斗力提升到殲-10的水平,他們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內部評估報告指出,即便計劃2028年服役的“光輝Mk2”,其700公里作戰半徑、載彈量6.5噸的性能,仍落后殲-10CE約15年,更遑論對抗殲-20或殲-35。
只可惜對印度政府來說,軍隊實際需求并不重要,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挽回連綿的宣言,哪怕這個宣言再怎么不靠譜也無所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