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李奶奶總說 “炒菜沒鹽沒味”,每頓飯都要就著自家腌的咸菜吃,覺得這樣才下飯。她平時做的菜,鹽放得特別多,說是這樣才好吃。家人勸她少放鹽,她卻信誓旦旦地:“我吃了一輩子咸的,身體硬朗著呢!”
半年前,李奶奶開始出現腰酸的癥狀,起初以為是年紀大了正常現象,沒太在意。可后來,她發現自己尿量變少了,而且腳踝也開始浮腫。家人趕緊帶她去醫院檢查,結果查出了慢性腎功能衰竭。
醫生了解她的飲食習慣后指出,長期高鹽飲食是重要誘因。過量的鹽會加重腎臟負擔,久而久之,腎功能就會受損。李奶奶的腎功能指標已經明顯異常,需要接受長期治療。
這個調料要少吃!中老年人更要注意
《柳葉刀》研究顯示,我國因高鹽飲食引發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全球首位,每年超 300 萬人因此離世。鈉是人體必需元素,但長期過量食用會誘發多種疾病。我國居民日均鹽攝入約 10.5 克,遠超世界衛生組織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的 5 克。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爸媽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事實可能也是這樣的。據中國疾控中心調查顯示,50歲以上人群日均鹽攝入量高達12.4克!中老年人愛吃咸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因素:
從生理看,隨著年齡增長,味蕾退化,對咸味的敏感度下降,需要更多鹽才能嘗到味道,這是身體機能衰退的正常表現。
從習慣來講,過去物資匱乏,鹽是重要調味品,且老一輩認為 “咸香” 才夠味,長期形成的烹飪習慣難改變。另外,獨居老人可能因食欲差,靠多放鹽刺激食欲。
但需注意,老人對高鹽的耐受性更低,過量易引發高血壓等問題,為健康著想,一定要控制鹽的用量。
吃鹽過度會帶來什么危害?
鹽是日常飲食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但吃鹽過度會給身體帶來諸多危害。
首先,高血壓風險顯著升高。鈉會導致體內水分潴留,增加血容量,直接加重心臟泵血負擔,長期可使血管壁彈性下降,誘發高血壓。數據顯示,高鹽飲食人群高血壓患病率是低鹽飲食者的 2-3 倍,而高血壓是腦卒中、心梗的首要危險因素。
其次,損傷心血管系統。多余的鈉會破壞血管內皮功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增加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發病幾率。研究證實,每日鹽攝入每增加 5 克,腦卒中風險上升 23%。
再者,腎臟是直接受害者。腎臟負責排泄多余鈉鹽,長期高鹽飲食會迫使腎臟超負荷工作,逐漸損害腎功能,嚴重時可誘發慢性腎病。
此外,胃和皮膚也很受罪。吃鹽過度還可能刺激胃黏膜,引發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影響皮膚狀態,導致皮膚粗糙、失去彈性。
生活中還有哪些“隱形鹽”要少吃
控鹽不僅要少放食用鹽,更要警惕藏在加工食品和調味料里的 “隱形鹽”——那些嘗起來不一定咸,卻含有大量鈉的食物。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70% 的鈉攝入來自包裝食品和餐館菜肴,而非自家鹽罐。
加工食品:方便面一桶含鹽約7克,火腿腸每100克含鹽約2.5克。此外,薯片、牛肉干、海苔等零食,以及香干、鹵干、素雞等加工豆制品,也含有較多鹽分。
調味品:一勺15毫升的醬油約含鈉1000毫克,而看似健康的蠔油、豆瓣醬等調味料同樣鈉含量驚人。外出就餐時更要當心,餐館為提升菜品風味,通常會使用大量鹽、味精等調味料,一道普通的紅燒菜可能就含3-4克鹽。
甜味食品:甜味食品中的鹽常被忽視。面包、蛋糕、餅干、冰淇淋等制作時可能添加碳酸氫鈉(小蘇打)或鹽來調節口感。蜜餞類如話梅干、烏梅干,加工過程中也加入鹽來防腐和脫水,咸味被酸甜味掩蓋,容易讓人忽視。
要減少隱形鹽攝入,建議養成查看食品營養成分表的習慣,“鈉含量≤30% NRV” 的產品。烹飪時可用蔥姜蒜、醋、檸檬汁等天然調味料替代部分鹽和醬油。記住,我們的味蕾約2-4周就能適應低鹽飲食,逐步減鹽不僅可行,更能為健康帶來長遠益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