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一項與中醫相關的生活習俗深入人心,需求一年比一年旺盛,這便是“冬病夏治三伏貼”。
在申城多家中醫醫院,近年來三伏貼貼敷的人次都呈現上升趨勢。方寸之間的三伏貼,連接著古老的中醫智慧和當代的養生熱潮。
不過,中醫專家指出,三伏天的確是冬病夏治、科學養生的好時機,但包括“冬病夏治三伏貼”在內,不少市民對夏季養生還存在著盲目跟風的現象。
想趁熱打“貼”,火熱更難耐
年過半百的李先生常年受咽痛、咳痰困擾,每逢季節轉換、冷熱交替之時,癥狀便愈發明顯。最近天氣炎熱,他因頻繁進出空調房間,癥狀再次加重。
“反正外用的,問題應該不大!”聽聞冬病夏治對于反復發作的呼吸道癥狀有不錯的療效,李先生便在網上自行購買了“冬病夏治穴位貼”,并根據說明敷于相應的穴位。熟料,數日后癥狀非但沒有好轉,甚至出現了咽痛更重的情況,同時各個敷貼部位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紅疹破損及水皰。李先生這下慌了神,隨即來到上海岳陽醫院就診。
岳陽醫院呼吸內科盛家剛主治醫師說,三伏貼是利用夏季氣溫高、自然界陽氣充沛、人體體表毛孔打開的有利時機,通過溫熱性質的中藥藥物經皮吸收,刺激局部的經絡穴位,從而激發全身經氣,提升人體陽氣,增強防病治病能力,使一些反復于冬天發作、以寒性病邪為主的疾病得以改善。
“三伏貼不是‘萬能藥’,如未經專業中醫辨證及指導而盲目自行使用三伏貼,可導致本身熱象體質的患者體內火熱之邪愈加猖獗,從而出現各類熱性病癥,如面部痤瘡、口舌生瘡、便秘等;另外敷貼藥物使用不當,可造成局部皮膚出現刺激或過敏反應,導致皮膚水皰及各類皮損皮疹。”盛家剛表示。
他建議,市民如有三伏貼需求,應前往專業醫療機構,通過中醫醫師辨證評估并排查相關禁忌癥,確認是否適宜,再由專業醫師操作,以確保選穴精準,步驟規范,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另外,敷貼時間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長。根據實際情況,一般2-6小時即可。如果皮膚已經起泡甚至出水,就說明皮膚有破損,不能再繼續敷貼了。”盛家剛提醒。
曬背補陽氣,選對好時機
李阿姨常年存在周身怕冷、體虛乏力的癥狀。聽隔壁鄰居介紹,夏天曬背有助于去除寒氣,溫陽補虛,于是她選取了自認為一天之中陽氣最旺盛也是氣溫最高的午后時間,在家中陽臺進行“曬背治療”。
為了防止“風邪入里”,李阿姨還特地關閉了門窗、風扇及空調,不一會便大汗淋漓。為了“提高療效”,李阿姨不斷堅持,然而不久便出現了心慌、手抖、無力癱軟的虛脫癥狀,幸虧老伴發現及時并送往醫院才未釀成大禍。
“李阿姨可以說是踩準了曬背的所有‘坑’。”岳陽醫院呼吸內科王振偉主任醫師告訴記者,近年來曬背逐漸成為流行的養生方式,其理論根據同樣源于中醫傳統思想中的“春夏養陽”概念,因此也被稱為“天灸”。
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督脈正是位于背部正中,被稱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陽氣。曬背可溫煦督脈,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臟腑功能。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曬背對提升免疫力、改善慢性疼痛、改善睡眠等大有裨益。
然而,盲目錯誤地曬背卻可能導致一系列危害,首當其沖的便是中暑與熱射病。在高溫、密閉環境下曬背,或體質虛弱者長時間暴曬,可導致體溫調節失衡,體內熱量積聚,同時大量出汗又沒有及時攝入水分可引起脫水與電解質紊亂,并且陽光直射使體表血管擴張可引起人體血壓變化甚至導致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發生……
如何科學曬背呢?王振偉指出,首先應對自身的體質及病情進行評估;同時曬背應選取正確的時間及頻率,早上或傍晚陽光不毒辣、氣溫不極端的時候最好;首次曬背不超過10分鐘,逐漸延長至20-30分鐘,每周3次。環境應選擇通風、陰涼的戶外或室內陽臺,避免密閉高溫環境;做好適當的防護措施,涂抹防曬霜并穿薄棉質背心減少直接暴曬。
“曬背后也應進行相應的調攝護理,需立即補充水分,避免立即洗澡或吹空調,涂抹保濕乳緩解皮膚干燥。”專家表示,另外要提醒市民的是,曬背也需注意文明。
飲用酸梅湯,方法需得當
這幾年,中藥茶飲火爆全網,尤以夏季的酸梅湯,特別“出圈”。在長三角某市,酸梅湯甚至進階到了2.0版——與荷葉茶組合而成,有了減脂功效。
20歲出頭的小王酷愛飲用冰鎮飲料,到了炎熱的夏天更是如此。朋友組了“養生局”,便從碳酸飲料改喝酸梅湯,一天四五瓶。連喝了幾天,小王出現了胃脘冷痛、胃中返酸的癥狀,自測血糖也很高。這可把他嚇壞了,趕忙來到醫院就診。
盛家剛說,酸梅湯確實有很多益處——中醫認為酸梅湯性微寒,味酸甘,具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暑、平降肝火、開胃消食、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安蛔止痛等多重功效。
“組成藥味中山楂含有機酸和脂肪酶可加速脂肪分解;陳皮理氣健脾,減輕腹脹。酸梅湯中酸味成分(如檸檬酸)刺激唾液分泌,緩解口干舌燥,尤其適合夏季解暑。”他解釋。
但是,不當飲用酸梅湯也可導致許多危害。酸梅湯中的有機酸會刺激胃酸分泌,過量飲用可能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腹脹、胃痛、反酸、燒心等癥狀,尤其是本身患有胃酸分泌過多、胃食管反流病、胃潰瘍的患者或是脾胃虛弱的患者更是容易引起不適。此外,部分市售酸梅湯常添加大量冰糖或蜂蜜,糖分含量高,飲用后可導致血糖快速上升,糖尿病患者要慎喝。
盛家剛提到,夏季是飲用酸梅湯的首選季節,春秋季干燥時可少量飲用,冬季應謹慎飲用,因為酸梅湯性微寒可能加重體寒。健康成人每日飲用量不超過300毫升,可分2-3次飲用,避免一次性大量攝入及空腹或睡前飲用。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新民晚報第8版【健康新知】欄目
“特殊人群也應關注酸梅湯可造成的相關風險,如對孕婦而言,山楂可能刺激子宮收縮,對兒童而言其中所含糖分有齲齒隱患。”他提醒。
原標題:《新民·健康新知|夏日養生局,局局有講究!盲目跟風要不得》
欄目編輯:馬丹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來源:東方IC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郜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