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里最難斷的,恐怕就是婆媳關系了。我見過不少家庭,本是小日子過得好好的,就因為婆媳倆不對付,搞得雞飛狗跳,兒子夾在中間左右為難。也見過有的婆婆,把婆媳關系處得像親母女,家里笑聲不斷,兒子下班都想趕緊回家。
作家畢淑敏說過:“家庭是一幅復雜的織錦,每一根線都有自己的方向,卻又彼此牽連。” 婆媳這兩根線,要想織得好看,全憑用心經營。那些把婆媳關系處理得順順當當的聰明婆婆,其實都藏著幾招 “秘訣”,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關鍵在一個 “懂” 字 —— 懂分寸,不越界干涉小兩口生活;懂體諒,多站在兒媳角度思考;更懂怎么讓這個家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把日子過好。
一、不拿“老規矩”壓人,“江山代有才人出” 小區里的陳阿姨,兒媳婦剛嫁過來時,總念叨“我們那時候坐月子都得綁頭巾”“年輕人就該早睡早起”。 結果兒媳婦聽得煩,婆媳倆老拌嘴。后來陳阿姨想通了,跟老姐妹說:“時代不一樣了,我那套老理兒早過時了。” 現在她看到兒媳婦用吸奶器,還會笑著問“這玩意兒好用不”。 《周易》里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聰明的婆婆知道,家不是講“老規矩”的地方,學著接受新事物,婆媳之間才能少些摩擦。
二、把兒子當 “橋梁”,不做 “拆橋人”,是聰明婆婆經營婆媳關系的重要一招。王阿姨家就有這樣的秘訣:從不在兒子面前說兒媳婦壞話。有次兒媳婦忘了給她買降壓藥,王阿姨沒吭聲,等兒子回家,笑著說 “我今天去藥店,發現你媳婦上次給我買的藥快吃完了,你有空提醒她一聲”。兒子轉頭就跟媳婦說了,媳婦又愧疚又感激,第二天就買了新的送來,既化解了可能的矛盾,又讓兒媳感受到了尊重。
反觀有的婆婆,總跟兒子抱怨 “你媳婦懶”“她對我不上心”,看似在傾訴委屈,實則不斷給兒子施壓,最后把兒子逼成 “夾心餅干”,不僅沒解決問題,還讓家庭氛圍變得緊張。老話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 聰明的婆婆明白,兒子和媳婦是一家人,幫著他們處好關系,讓小兩口心往一處想,自己才能落得清凈,家庭也才能和睦美滿。
三、一碗水端平,“不患寡而患不均” 我表嬸有兩個兒子,都成了家。每次過年發紅包,給大兒媳和小兒媳的錢一分不差;買衣服,款式不一樣,但價錢準是一個檔次。 有次小兒媳偷偷跟我說:“媽這點最讓人佩服,從不偏誰向誰。” 可有的婆婆就不一樣,對大兒媳挑三揀四,對小兒媳卻百依百順,最后兩個媳婦都不待見她。 《論語》里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家里的事,尤其是婆媳之間,最怕的就是偏心,一碗水端平了,人心才能順。
四、有自己的生活,“距離產生美” 張婆婆是個通透人,兒子結婚后,她沒搬過去一起住,而是在老家種了點菜,每天早上去公園打太極,下午跟老伙計們打麻將。 兒媳婦周末帶著孩子來看她,她就做一大桌子菜,臨走還塞點自己種的青菜。兒媳婦常說:“媽有自己的事兒忙,我們也自在,反而更盼著來看看她。” 古人說:“久居令人賤,頻來親也疏。” 聰明的婆婆知道,婆媳之間保持點距離,少了柴米油鹽的瑣碎摩擦,反而更容易互相惦記。
五、會夸人,“好話一句三冬暖”。李阿姨最擅長夸贊兒媳婦:“你做的紅燒肉比飯店還香”“這衣服穿你身上真好看”“孩子被你教得真懂事”。兒媳婦聽了心里舒坦,對李阿姨也格外上心,天冷了給她織毛衣,換季了陪她買新鞋,婆媳關系十分融洽。
反觀有的婆婆,總盯著兒媳婦的缺點,“地拖得不干凈”“飯做得太咸”,話語里滿是挑剔,最后把家里氣氛搞得冷冰冰,彼此間隔閡漸生。《增廣賢文》里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聰明的婆婆明白,嘴甜一點,多夸幾句,婆媳關系才能像春天的花兒一樣,越開越旺。
說到底,婆媳關系哪有那么多深仇大恨,不過是人心換人心。不固執、不拆臺、不偏心、懂距離、會說話,做到這五點,再難的婆媳關系也能慢慢理順。就像作家周國平說的:“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樂的事。” 聰明的婆婆都知道,把婆媳關系處好了,家里的笑聲才會多,自己的日子也才能過得舒心又體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