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入伏,冬病夏治正式拉開了大幕。
隨著“中醫熱”升溫,冬病夏治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是中醫“天人相應”與“治未病”思想的集中體現,根據《素問》中春夏養陽,長夏勝冬的克制關系發展而來。
冬病夏治,所謂“冬病”指冬季易發作或加重的虛寒性疾病,比如哮喘、關節痛、慢性腹瀉等;而“夏治”則是指借助夏季陽氣旺盛、人體氣血充盈的特點,通過溫陽散寒的方法提前干預,其本質是利用自然規律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實現“未病先防,已病防變”。
《黃帝內經》中提到“春夏養陽”,指我們人體在春夏季節應該要順應自然界陽氣升發的規律,通過飲食、起居、運動等方式養護人體陽氣,為秋冬儲備能量,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夏季陽氣外浮,人體毛孔開放,此時用溫熱療法,如同“太陽融雪”,更容易將深伏的寒邪連根拔出。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藥物吸收率高,此時干預可提前儲備陽氣,冬季來臨時,身體有足夠能量抵御寒邪。
冬病夏治一般適合的人群是陽虛寒凝、遇冷加重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反復感冒;脾胃虛寒型慢性腹瀉、腹痛、消化不良;類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病、老寒腿(遇冷疼痛加重);宮寒痛經、慢性盆腔炎;亞健康狀態陽虛體質(怕冷、乏力)、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當前,隨著工作節奏的不斷加快,很多人處在亞健康狀態下。結合現代生活方式,中醫提出“人造寒涼環境”導致寒邪積累,使“冬病”概念不再局限于季節,而是擴展到與寒邪相關的慢性疾病,從“治已病”到“治未病”——強調通過夏季調理預防冬季疾病,并應用于亞健康狀態(如慢性疲勞、免疫力低下)的干預。
多項研究顯示,規范的冬病夏治對慢性呼吸道疾病有效率超70%,骨關節疼痛復發率下降40%;艾灸也可以調節免疫平衡,減輕過敏反應,但在臨床操作中需規范操作(如藥物配伍、貼敷時間)。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冬病夏治,比如陰虛火旺的病人就不適合。陰虛火旺型患者,多為陰液不足、虛火內擾,多出現手心、腳心、胸口灼熱,潮熱盜汗口干咽燥等不適,所以一定要先進行滋陰降火,不然是不利于治療的,反而會導致形成新的危害。在中醫的治療過程中,同一類型的疾病出現的癥狀也是不同的,如一般哮喘治療中,只有寒痰犯肺類型的咳喘,才是適合通過冬病夏治的辦法來治療的。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新民晚報第8版【健康新知】欄目
另外,冬病夏治是一種系統性的中醫調理方法,通常需要到冬天才能起效,因此一般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治療半途而廢或使病情加重。而且,冬病夏治所針對的疾病多為一些慢性病,治療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即便到了冬天見到效果,也不要輕易見好就收,是否繼續治療還要聽從醫生的建議。對于很多頑固的慢性病,可能還需要連續堅持數個夏天,才能使病情穩定。
還有就是,要將中醫養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獲得更持久的健康效益。
作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肺病科吳清遠主治醫師、陸城華主任醫師
原標題:《新民·健康新知|都在說“冬病夏治”,可這究竟是個啥?一文讀懂》
欄目編輯:馬丹 文字編輯:郜陽 題圖來源:新民晚報 制圖 圖片來源:東方IC
來源:作者:吳清遠、陸城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