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聯通世界,文化促進交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機場正在從單一交通樞紐轉變為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空間。7月22日,“2025文博進機場交流活動”在北京順利舉行。本次活動以“機場遇見博物館 文化賦能交通樞紐”為主題,由中國民航報社有限公司、民航博物館、北京博物館學會主辦,北京博物館學會新媒體專委會、人民文博(北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協辦,廣慧金通教育集團支持。活動邀請來自文博系統、機場、航空公司、高校及媒體等多個領域的數十位領導、專家、學者和代表齊聚一堂,共話文博產業與民航業融合發展新趨勢。
交流活動現場(記者張哈斯巴根/攝)
中國民航報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偉在致辭中表示,“機場+文博”的融合實踐深度踐行了“人文機場”理念,已成為展現城市文化名片和推動人文交流的重要場所。這一創新模式不僅讓傳統文化“活起來”,也讓現代機場“暖起來”。中國民航報社有限公司持續關注并宣傳行業在文化建設中的新經驗、新成果,助力“機場+文博”持續創新發展。
民航博物館副館長高俊表示,“民航+文博”是一場流動的文化實驗。民航博物館持續挖掘民航歷史底蘊,弘揚行業精神,積極探索文博與民航的跨界融合路徑。下一步,民航博物館將通過加強展品征集、優化展陳布局、打造特色品牌等舉措,更好服務行業發展,努力開創文博民航發展新局面。
北京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潘力表示,文化賦能交通樞紐建設是涵蓋空間重構、體驗升級與價值共創的系統性變革。構建融合文化、生活、交通與體驗于一體的城市發展新范式,有助于塑造更有溫度的城市空間,離不開政府、企業、媒體的多方聯動與協同推動。
近年來,民航與旅游文化產業不斷融合發展,文博進機場活動取得豐碩成果。本次活動期間,來自民航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湖北機場集團、云南航空產業投資集團、西部機場集團的代表就“機場+博物館”“機場+圖書館”“機場+文創”“機場+演出”“機場+公益廣告”“機場+非遺”等多元文化場景創新,分享了實踐經驗與探索成果。
同時,本次交流活動也搭建起多方跨界深度交流的平臺,來自國航、東航,清華大學、中國民航大學以及人民文博(北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的嘉賓代表,圍繞“民航+文博”的融合路徑和傳播策略、文旅融合新業態等議題展開多角度、深層次探討,積極分享各領域前沿思考與實踐經驗,為推動民航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中國民航報 記者王藝超)
編輯|李季威
校對|張 彤
審核|程 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