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劉潤老師的一條微博:
“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登機牌。是啊。我最想知道的,不就是:登機口、登機時間、座位號嗎?”
再看到配圖,我突然有一種茅塞頓開、自愧不如的感覺。
我們都見過不少登機牌,從五顏六色的彩打,到極簡風格的熱敏紙,但從沒哪張像圖片里的這樣讓我反復欣賞。
這張來自上海的登機牌,不夸張地說,是我近年來在民航服務里,見過最“人味兒”的設計之一。
它不是炫技,也不是花哨,它只是——讓人能看清、看懂、看得安心。
列位都坐過飛機,可能都有過“看不懂登機牌”的經歷:
字體小到恨不得拿手機開燈照著看,時間藏在一堆英文里,登機口在犄角旮旯的位置,有些設計甚至壓根兒不告訴你“幾點登機”。
遇上老人、帶孩子的、第一次坐飛機的旅客,就更別提了,一臉慌張地問“我是該去哪個門?”、“還來得及嗎?”、“我是坐這個位置嗎?”……
作為民航員工,我們在機場真的見過太多次誤走登機口、錯過登機時間、坐錯座位的情況。
但我們也知道,那不是旅客的問題。
他們只是拿著一張看似高端實則反人類的登機牌,被迫去打一場認知戰。
而這張上海機場的登機牌呢?
醒目的登機口,清晰的登機時間,直接標注的座位號,藍白綠的顏色分區,配圖引導,中文優先,信息一目了然——
那種被“看見”的感覺,真的一下就撲面而來。
不是因為它設計得多高級,而是它終于明白了旅客最想要什么。
不炫技,不繞彎,不自戀。只是實打實地告訴你:“你從這里上飛機,幾點上,坐這個座。”
至此,旅客才真正是一個被考慮進去的人。
我們總在談“民航服務”,但我也沒想到,它真的就藏在一張小小的登機牌里。
它不是經濟艙的枕頭,不是頭等艙的餐盤,也不是乘務員的笑容——它是那種你看第一眼就能懂、用起來不費勁的體貼。
這種體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
因為它要求設計者必須真正站在旅客的角度,而不是一個辦公桌前的“甲方腦袋”。
它要求機場管理者不只想著流程效率,還得記得:坐飛機的人,有年邁的母親,有抱娃的爸爸,有人生第一次飛行的畢業生。
他們不是數據,是一個個真實而復雜的個體。
所以你得承認,有人花時間、花心思,把登機牌做成這個樣子,是件值得被感謝的事。
這可能是一位機場負責人、或者一群年輕員工的提案被采納了。但不管是誰提出的,都請您請收下我一拜。
我都可以想象,在那個人滿為患的候機樓里,一個拖著行李、拎著包、趕著飛機的旅客,拿著這張登機牌時,心里有多踏實。
當我們還在談“大模型賦能民航”、談“智慧機場”、談“數實融合”的時候,這樣一張不聲不響的登機牌,已經先一步完成了服務的初心。
它沒用AI,但它用了愛。
登機牌就該這樣:去哪登機、幾點登機、坐哪兒——那不是它該有的功能,那是它該有的態度。
上海機場,你做到了。感謝你們邁出的這一小步。
它可能不好看,但真的好好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