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國家安全部披露了一些稀土走私案例,境外勢力為了盜取我國寶貴的稀土資源,竟把稀土粉末灌進塑料模特、塞入礦泉水瓶,偽裝成普通商品偷運出境。有些走私團伙甚至把稀土拆分裝進幾百個5公斤小包裹,偽裝成“電子元器件”,螞蟻搬家式出口。這種近乎販毒的作案手法出現在稀土走私領域,著實令人震驚。
這些瘋狂行徑,是今年4月以來中國對釤(Shān)、釓(Gā)、鋱(Tè)等七類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引發的連鎖反應。路透社的調查報道揭開了冰山一角——在短短半年內,有超過3800噸氧化銻通過泰國、墨西哥等第三國“洗澡”換標后流入美國,最終流向美西方國家的軍工生產線。這種精密設計的走私網絡,暴露了監管體系亟待補強的現實。
諷刺的是,這些案件的披露,竟部分得益于美國企業的“反水”。中國實施出口管制后,美國本土銻價暴漲三倍,享受政府補貼的本土企業坐收漁利。當走私稀土涌入沖擊市場,這些美國企業為了保護既得利益,不惜把實情提供給媒體。路透社的報道能夠發表,恐怕離不開美國企業的幫忙,卻意外成為了中國稀土防線的助力。
為什么西方要不惜代價偷運這些小瓶子?答案藏在F-35戰斗機的417公斤稀土用量里,藏在“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的4噸稀土消耗中。全球90%的新能源車電機、80%的風力發電機都依賴中國稀土永磁體,這些“工業維生素”的斷供足以癱瘓整條產業鏈。今年5月海關數據,中國稀土出口總量暴跌74%,對美出口驟降80%僅剩46噸。美國智庫報告顯示,軍工稀土儲備僅剩3個月用量。
其實中國不是完全不出口稀土,2024年頒布的《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完全對標《瓦森納協定》等國際規則,商務部明確表態:“只要不損害中國主權安全,正常貿易不受影響”。這種管制像一面照妖鏡,既照見走私者的貪婪,也映射出西方供應鏈的撕裂。美國稀土精煉技術卡脖子,國防部被迫規定最低采購價來保護唯一的稀土企業,而烏克蘭項目需3-5年才可能投產。這種困境催生了荒誕局面:美國政府嘴上譴責中國管制,美國企業身體卻很誠實地走私。
為了筑牢稀土防線,我們需要創新智慧。工信部即將上線的稀土追溯系統,讓“誰進口了多少、用于何處”全程透明。七部門聯合專項行動直指偽報瞞報、夾藏走私;法律界更建議,對向美國軍工企業走私軍用級稀土的行為,應當適用危害國家安全罪。而藏在昆明信息港普法動畫里的群眾監督通道,正把防線延伸到每個快遞網點——物流員工舉報異常包裹可獲得獎勵,這種“人民戰爭”與科技監管的結合,恰是中國特色的資源保衛方案。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時刻提醒我們,真正的資源安全不僅在于礦藏儲量,也不僅在于提煉加工能力,而在于國內有關行業、從業人員對法律法規的敬畏。中國稀土管控的世界意義正在于此——它既是捍衛主權的盾牌,也是平衡全球產業鏈的壓艙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