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北大學6名學生在選礦廠參觀學習時不幸溺亡的新聞,在持續發酵下引發網友的熱議。
說實話,6名年輕大學生的離世讓人非常痛心,可以想象家人該有多么的悲痛。
公眾想問的是,這起悲劇到底是怎么發生的?
事發企業,屬于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烏努格吐山銅鉬礦選礦廠。
據大河報的消息,呼倫貝爾市應急管理局在對該公司進行抽查時,曾發現多處隱患。
而學生墜亡的格柵板為什么會突然脫落,究竟是一次意外,還是日常管理漏洞積累下的必然?
這些問題,無疑成為事件最終會如何定性的焦點。
我們也看到,這幾天,群情激憤的網友在評論區對該事件發表了很多看法,有些甚至挺激進。
能理解公眾的憤怒,6條無辜生命的逝去,如何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
素來關注社會熱點的網絡大V胡錫進,這次卻跟大眾唱起了反調。
老胡認為,公眾對于該事件有些反應過激,比如懷疑“溺亡”的說法不準確,就有些上綱上線。
老胡擔憂,如果公眾對此事太過于苛刻的看待,或許會導致“以后各大廠礦不敢接待理工科大學的學生參觀、實習了。”
老胡的觀點對不對,筆者不好去反駁。
但有一點是沒錯的,這是一起相當嚴重的安全責任事故,必須找到事故的根源,對相關責任人嚴肅處理。
看到老胡文章里提到:
這次出事的選礦廠“平時除了檢修設備,沒有員工在機器旁邊”,“浮選區員工平時也就二三十人,實習參觀的時候學生加老師會比浮選車間員工多”。
一些評論文章里也介紹到這樣的細節:事發地的格柵板平時上去的員工并不多。
這似乎是在說明,超重才是引發故事的主要原因。
可我們想問的是:作為組織學生參觀的企業,難道不知道格柵板的最大承重是多少?
是材料質量的緣故,還是年久失修造成的?
有網友扒出此前該企業宣傳報道的某篇文章,里面提到浮選車間牢固樹立“少一分成本,就多一分利潤“的開源節流意識。
著重把鼓勵職工“修舊利廢”當成了宣傳的閃光點。
按理說,鼓勵節儉也沒錯,但如果影響到了安全,那問題可就大了。
根據網上曝光的選礦廠畫面,能看到格柵板與下面的浮選槽,中間沒有任何安全保障措施,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有人在上面作業,一旦發生意外,幾乎無處可逃。
有學生稱,浮槽里全是礦渣和化學藥劑,人掉到里面,根本就動不了。
這樣的風險,不應該是發生事故后才被人看到,平時企業的管理者難道就沒有人在意?
這樣的悲劇本不該發生。
用人命作為代價的警示,對于該企業來說,或許只不過年終總結上的一句話而已。
而對于這6個家庭呢,無異于就是天塌了。
老胡覺得,在信息公開的角度,企業、上級部門和媒體都做了應當做的事,再挑剔某一個詞語,就有些“過度”了。
但問題就在于,如此惡劣的安全事故,在對外通報時本就應該慎之又慎,在沒有調查清楚之前,就貿然使用“溺亡”這樣的詞匯,難道不應該被質疑。
網友們并不是在挑刺,是希望搞清楚事故的真相。
再說了,事故的處理當然要依法依規的進行,包括對相關責任人的懲處,也要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
網友有懷疑并沒有錯,而這些懷疑恰恰需要相關部門去調查澄清,而不是不讓人說話。
不過,有一點老胡說的沒錯,在沒有確切根據的情況下,大家也不要輕易做出“陰謀論”的判斷。
事故發生了,這是誰都不想看到的事情,涉事企業也是如此。
一切都要等到官方的調查結論公布,在此之前,盡量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點贊、關注、轉發、在看都是鼓勵,喜歡點個關注吧
封面·配圖 / 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南方都市報:東北大學溺亡者同學稱人墜入浮選槽很難動彈!選礦廠畫面曝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