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多少人知道,它曾經飛跨在蘆山城與向陽壩之間的懸崖峭壁間,橫亙在清源河波濤翻滾的河面上,迎送熙來攘往的旅途奔波者。它是山的傳奇,水的靈魂,幾根鐵索承載了西南茶馬古道悠遠的歷史,是外族文明與漢族文明碰撞交流溝通的融匯點。
對于六零后的蘆山老北街人來說,天祿橋只是兒時記憶中模糊的碎片,破敗的橋頭堡木質瓦房漏下幾縷單薄的陽光,寂寞的石碑無聲的直立,延伸到對岸的幾根鋼索有氣無力的耷拉著腦袋,平鋪在鋼繩上的幾塊陳舊木板孤獨地躺平.......天祿橋陳舊衰敗如日薄西山的老人,垂垂老矣,有一種落寞卑微,還有些許遺憾無奈,它寂寞地懸垂在西川河上,在風雨歲月中飄搖欲墜。
蘆山縣城北門外內八景之一的朝靴登城俯瞰圖,曾經北門外的天祿橋即在此處,①天祿橋南岸橋頭位置②天祿橋北岸橋頭位置③鹽井坡④張公德磨房(解放前都屬于衛家磨房,解放后,糧食局張公德在此守磨房,故稱)⑤衛家磨房⑥向陽壩
幼時,天祿橋是老北街小伙伴們的一個游樂場所,每每伙伴們呼朋引伴吆喝到河對岸的地里去割豬草,總要先在鐵索橋上開心肆意的玩一把才罷。記得第一次小心翼翼走上破爛的橋面,懸空的橋在頑皮的小伙伴搖動之下,晃蕩不已,從橋上幾根稀疏的鐵鏈往下看,高高的懸橋,湍急的河水,看得人心驚肉跳,頭暈眼花,只好緊緊抓住鐵鏈扶手,狼狽不堪的退回到橋頭,看著緊鄰懸崖峭壁牽拉的冰冷鐵鏈,腳還在打閃閃。總還是要過橋,反反復復試驗幾次之后,終下定決心緊緊地抓著懸空的鐵鏈扶手,慢慢挪動腳步,好不容易走完整橋,心還在咚咚咚狂跳不已,真正是來之不易的勝利。走得次數多了,能自如的保持身體平衡來回過橋了,也能不懼小伙伴們搖晃鐵索了,甚而加入惡作劇整蠱小伙伴的隊伍中,快樂的笑聲在湍急的河流上空回蕩,簡單幼稚的游樂方式充實了整個童年。因年幼不諳世事,縱然多次橋上體驗顫巍巍往返的刺激,也不懂天祿橋價值幾何,以至于它悄無聲息的被撤除也沒引起一點情感上的失落遺憾。隨著承載了蘆山北街幾代人回憶的天祿橋的消失,它也被我遺忘在奔波忙碌的人生旅途了。
曾經天祿橋的位置,右邊房屋處即北門城外橋頭堡位置,左邊河對岸即天祿橋北岸橋頭堡的位置
白云蒼狗,時過境遷,以為我早已忘卻曾經賜給無限快樂的兒時游樂場所天祿橋時,五十年后卻與之不期而遇,是在民國版的《蘆山縣志》里,驚詫于天祿橋建橋歷史清晰,驚艷于碑記文辭優美,史志惜字如墨,在不起眼的天祿橋上卻如此大方,幸甚。在泛黃的史志里見之仿佛偶遇多年不見的老友一般,百感交集。于是,打開記憶的閘門,重拾散落在兒時模糊記憶中的珍貴珠寶,重新彌補對天祿橋升起的那份悠悠思念之情。
蘆山北門鐵索橋,舊名天祿橋(已毀),顧名思義,天賜福祿,取名吉祥表達了老百姓自然樸素的愿望。天祿橋位于蘆山老縣城北門外,橫跨于西川河上。西川河,古名大渡河、清源河,康熙版《蘆山縣志》卷之九蘆山縣建置里:“唐乾元初改為大渡縣,宋仍名大渡縣,在清源水之西,靈山之麓”。《雅州府志》卷之三:“明正德中,典史汪浩署縣事,欲復大渡舊城,而形勢不便,乃就姜維城拓之,建石城。”蘆山縣在唐宋時期取名大渡縣時,縣城舊址大約在如今清源鄉安營壩楊家壩一帶,大渡縣城北面靈鷲山山腳建有文筆塔(如今大同村胡家溝文筆塔)。大渡河在大渡縣城的南面,宋蘆山進士楊巽有《大渡縣》詩:“大渡城南大渡河,平流如掌絕風波。騰空天馬畢煙霧,拔地文星欲綺羅。靈鷲蟠龍毓秀遠,佛圖嘯虎鐘英多。彼蒼眷我崖疆重,勝慨生成永不磨。”說明如今北門城外的河流在唐宋時期稱為大渡河,到清朝時稱為清源河。天祿橋就架在唐宋時的大渡河,清時的清源河上。
蘆山縣城北門外天祿橋復原概貌圖(羅玉生供稿)
天祿橋南岸距蘆山城北門城門洞不到十五丈(50米),北面固定在蘆山著名的內八景之一的朝靴登城的靴旁。全長一十六丈,寬三尺五寸,高二丈八尺。橋的兩邊扶手是各兩根鐵鏈固定,橋面并不寬,橫跨在河上的鐵鏈加上扶手最底下的鐵鏈一共只有五根鐵鏈,五根鐵鏈上稀稀拉拉的鋪些木板,有些甚至裸露出鐵鏈,往下還能看見翻滾著浪花的河水,行人就踩在木板上過河。鐵鏈的兩頭固定在橋頭的大石墩上,橋的兩頭都建有木房子,進城趕場的人走累了,還可以在橋頭堡歇歇腳聊聊天。天祿橋始建于清嘉慶元年丙辰(1796年農歷三月),歷經三年多,鄉民集資建成,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年農歷四月)蘆山縣上北街(老北街人的稱呼,因離北門城門洞近,加上往北門城地勢稍高一點,有一些坡度,稱為上北街,以玉門巷為界,玉門巷往十字街為下北街)士民俞世榮、李榮光、何廷詔、何步瀛、竹圖南等集資重修,當時補修的工程頗大,橋補修結束后,鐫碑勒名,時有《補修天祿橋小引》留存。
清道光十三年癸巳佚名補修北城外《天祿橋小引》:“從來,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后,雖盛弗傳①。城北天祿橋,刱自嘉慶元年,越三年而始竣,蓋上通穆坪下通雅郡,實屬要道,大有便于行人往來,但歷年既久,風雨摧殘,漸就傾圮,蘆邑士民俞世榮、李榮光、何廷詔、何步瀛、竹圖南等同心協議,重為補修,功程頗大,惟是眾擎易舉,爰置首事,募化眾姓,伏冀仁人長者慷慨傾囊,共襄厥美,俟橋功告成,鐫碑勒名,請序于予,予曰此美舉也,善始善終,共勉圖之。”《天祿橋小引》交代了天祿橋修建的時間,修建的目的作用,參與募集修建的人員,以及橋建成后的刻名留存,勉勵后人等內容。
蘆山縣城北門外天祿橋復原概貌圖,左為石碾房(羅玉生供稿)
咸豐元年辛亥(1851年農歷十一月),蘆山縣北街人士張彥斌又獨力捐修一次。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年農歷八月)蘆山縣鄉紳趙海廷、衛從襄又募資培修;民國元年夏六月(1912年),蘆山發洪水,橋兩頭石岸被洪流沖損,當時站在岸上圍觀洪水的鄉民較多,大家都望洋興嘆。衛從襄痛惜橋的損毀,稟呈縣令陳興庠,發告示募修天祿橋,募集三百余錢,與鄉紳衛從襄等募資修復,才恢復了天祿橋的舊貌,蘆山人士周瑞岐寫有《重修天祿橋碑記》。此后天祿橋就再沒有維修過了,也日漸式微。
民國三年,邑人周瑞岐寫有《重修天祿橋碑記》:“漢司馬相如關沫若,鏤靈山,梁孫原,所謂創道德之途,以通西南夷者也。是橋與沫水靈山相近,尤夷人董卜韓胡之貢道,至孫水出臺登縣,屬越巂郡。其架木為梁,當不在此,然西漢至今,曾日月之歲何,而遺跡究不可復識,惟嘗尊斷碣撫舊碑。清以前無可考,止知此橋原名天祿,建于嘉慶元年,告成于四年,系分地募捐。及后十三年,既道咸間,皆隨時培修,北街張彥斌亦波力培修一次。光緒十三年,趙紳海廷、衛紳從襄又募資培修。至民國元年六月,洪獨洶涌,兩頭石岸盡為沖頹,望洋憚嘆者濟濟。衛紳痛前功之復圮,稟呈邑令陳子周,發簿募修,費至三百余金,始能復舊。茲以是役也,雖由一己運籌而眾善士慨解義囊,其功尤不可沒,特囑余作文以記之。余觀夫西南通道,首扼靈關沫水,則由金缽環流而來,浩浩蕩蕩,實若天塹之限乎,南北是橋之通塞,豈獨行旅之關,系抑王公涉險守國,盛世重澤來貢,德教覃及蠻方之所,由也則是橋之重修,非亦復道德之途乎?從此董卜韓胡既一切行人,經靈山過沫水來享來王,談往跡話今猷,不由曰盛哉乎?斯舉安在?古今人之不相若耶?爰樂而為之記。”
碑記介紹了修橋的目的作用及經過:一方面打通西南通道,利于朝廷管理蠻夷之地,抑制諸侯王公涉險守國的勢力;一方面,盛世重澤地方官員定期朝貢,把朝廷的德教延及蠻夷之地,恢復道德之途。
蘆山縣城北門外天祿橋復原概貌圖,左上角坡道是鹽井坡(羅玉生供稿)
兩篇碑記都提到了天祿橋是重要的南北通道。古人尚善,認為修橋補路積德行善,造福子孫,故天祿橋的修建及歷次培修,有百姓集資建造,有鄉紳獨資建造,還有官紳合造。天祿橋的建成,遐邇皆利。近處便利了蘆山縣向陽壩、安營壩、蘆溪村等村民進城,遠處利益了來自寶興縣穆坪的董卜韓胡部落進貢之道。最主要作用是上可通寶興穆坪,下可通雅州郡,實屬重要的交通要道。西漢時期,司馬相如鑿通靈關道,打通了與西南夷的通途,寶興與蘆山的連接乃至與外地的連接以前都是通過臨邛古道。天祿橋建成后寶興又增加了一條與外界相連的交通要道,位于青衣江源頭的寶興穆坪曾經建立了董卜韓胡部落,唐代時,穆坪(董卜韓胡部落)作為唐代羈縻州的一個重鎮,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董卜韓胡部落酋長率眾歸附,朝廷頒給敕印,賜授董卜韓胡宣慰使司,董卜韓胡每年向朝廷進貢。天祿橋的建成方便了董卜韓胡進貢之道,同時清政府的德教也能覃及蠻方之所。董卜韓胡土司人要出寶興到雅安,這條路要簡便些,他們經過靈鷲山峭壁陡立的金缽崖,穿過幽深險峻的銅頭峽,行經蘆山境內平整的向陽壩子,下臨朝靴登城古路,然后經過蘆山北門城外的天祿鐵索橋,就可以進入到蘆山縣城,經過蘆山南門鐵索橋還可以往雅安。天祿橋雖不起眼卻具有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
曾經蘆山境內茶馬古道縱橫阡陌,四通八達,著名的茶馬古道就有七、八條,其中有兩條茶馬古道通向西南夷人區域,一條是:成都——邛崍——油榨——火井——鎮西山——寶盛——青龍關(八步關)——龍門——縣城——銅頭峽——寶興——新街店(小金)。一條是:雅安百丈——中里——馬鞍腰——龍王廟——縣城——銅頭峽——寶興——新街店(小金)。清朝時,這兩條茶馬古道經過蘆山縣城到寶興,在蘆山縣城稍作休整,一定會從蘆山北門出城,走過天祿橋,經過向陽壩,穿過峭崖陡立的銅頭峽、靈山的金波崖,到靈關,最后翻越夾金山,到新街店。這一路顛簸,避免了舟筏渡河的危險,節約了時間,縮短了距離,天祿橋起到了重要交通樞紐的作用,為茶馬互市貢獻過一份力量,在茶馬古道史上也曾有一席之地。
天祿橋自民國元年培修后,再沒有培修過。1962年,在位于鐵索橋下游約兩百米處,由苗溪茶場投資,建成石臺木面公路橋,1975年改建為三孔石拱橋,稱為向陽橋(至今現存)。方便了曾經上街趕場經過天祿鐵索橋的向陽村、蘆溪村、苗溪茶場的村民。1966年,蘆山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洪水淹沒了天祿橋北岸的橋頭,洪水過后,北面的房子沖毀,橋頭歪斜,彼時行人還能過橋,但已寥寥無幾,除了紅光生產隊一隊的社員偶爾到對岸做莊稼,以及頑皮的孩子在橋上玩耍外,也沒有多少人走這岌岌可危的橋了。1973年,出于安全考慮,天祿橋被拆除,終于油盡燈枯似的完成了它將近176年的歷史使命。
蘆山北門外1975年改修的三孔石拱橋
據居住在北街口的衛姓長輩介紹,解放前,衛家的磨坊就在天祿橋對面,衛家緊挨北門城門洞,四間大瓦房街面,里面是一個四合院結構,曾經衛家并不是富裕人家。衛家有打制石磨的高超手藝,后來在天祿橋對岸修建了兩座石磨碾坊、一座榨油坊,在被稱為蘆山內八景朝靴登城的腳踝處,挖斷了腳踝,安上一座石磨,旁邊墊上木板,來自向陽壩、安營壩的村民進城趕場還可以通過鋪設的木板,再經過天祿橋就可以進城;另一座磨坊在天祿橋北岸橋頭朝靴登城的靴旁。附近的村民都喜歡把糧食拿到這里加工,生意火爆,衛家靠碾坊發家致富,成了解放前老北街富裕的人家。
解放后,兩座磨坊和一座榨油坊收歸公家,衛家就此沒落。公家糧食就背到天祿橋北面曾經的衛家碾坊去加工,當時還有專職的看磨人,守加工房的一個叫張公德,一個叫衛矮子。自有記憶起,就只是聽說有這樣的名字,卻從未見過他們,因為那時有了磨面機,公家也不再使用水磨磨坊。1966年夏天六月,蘆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天祿橋北岸橋頭堡房子沖毀,拉扯鐵鏈的石墩還在竭力固定著鐵鏈,只是有一些歪斜,位于低處水中的磨坊慘遭厄運,之后天祿橋對岸的水磨磨坊就棄之不用,也沒有專職的看磨人再守磨坊了。電動機械磨面代替了水磨磨坊,水磨磨坊就這樣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苗溪茶場建的向陽石拱橋代替了天祿鐵索橋,更加的便宜了附近十里八鄉趕場的鄉民,被冷落孤立的鐵索橋就這樣靜悄悄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為方便附近村民出行,蘆山縣北門大橋1991年10月開始建造,采用平橋橋身結構,因受2008年汶川地震影響,2012年拆除重建,重建過程中2013年4月又遇蘆山強烈地震,歷經兩年于2014年4月重建完成。拆除重建后的北門大橋,加寬加固了橋梁,橋梁全長90.7米,橋寬12米,車行道寬8米。摒棄了以前老舊的橋梁形式,更加提升了城市品質。
蘆山北門大橋與苗溪石拱橋
古老的天祿鐵索橋被向陽石拱橋代替,向陽石拱橋又被北門梁式大橋代替,一座橋梁就是一段歷史,都包含精彩豐富的故事。如今,蘆山城老北街人的記憶里還有些許天祿鐵索橋的往事,年輕的一輩連回憶都沒有了,歷史在前進,舊的事物總要被新生事物代替,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
天祿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不禁贊嘆先輩們在面對自然不可抗力表現出的頑強不息自力更生的勇氣,這是鏤刻在中華民族骨髓里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開拓創業精神風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