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區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開幕后,引發了人們對通州地區歷史文化的關注。在歷史上,今天的通州區域內不止有路縣,還有漷縣,漷縣雖然出現的歷史比不上路縣早,但其文化底蘊之豐富不亞于路縣。漷縣一度還曾是州的建制,其值得挖掘、整理和探討的內容很多。
蕭太后橋 攝影:杜智廣地名與漷河有關
漷縣舊有漷陰、漷州之稱,位于今通州東南部。在1992年的《北京市通縣地名志》中有“通縣轄鎮。地處縣城中部和偏東南,鎮政府駐地漷縣位于東南18公里處。東濱北運河與郎府鄉相望;西與牛堡屯鎮毗鄰;南與覓子店鄉,永樂店區交界;北與張家灣鎮接壤”的記載。另據2022年版的《北京市通州區地名志》所載,在遼代“析潞縣南部和武清北部置漷陰縣,縣治設在今漷縣村,因在漷河(今涼水河)之南,故名。”漷縣在當年“屬析津府管轄。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為漷州,縣域為州直轄區,漷陰縣名消失。”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將漷州降為縣,稱漷縣,屬通州管轄,漷州名消失”。
漷縣如此有名,在其他史籍中也有記載,比如在《遼史·地理志》中記載稱,遼代時稱漷縣“本漢泉州之霍村鎮”;在《金史》、《元史》的地理表中都有記載。《日下舊聞考》中有“漷縣,漢泉州地,遼初為漷陰鎮,后升為漷陰縣,以在漷河之南也。”被認為是漷縣最權威的佐證。
漷縣轄區多次變更,但名稱未變,因與漷河有關,“皆因此河之名錄用而延續至今”。
遼金元三朝的統治者來自游牧民族,他們習慣于狩獵,于是產生了“捺缽文化”。捺缽是契丹語“行宮”、“行在”、“行帳”的意思,在《遼史》中有“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而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
捺缽既是他們行獵時的行宮,也是治國理政的地方。這種習俗傳到了清代,因為清代統治者祖上也是游牧民族,也有“轉徙隨時,車馬為家”的習俗,并建造了“大捺缽”——避暑山莊。
捺缽以狩獵游樂為主,自然要找有山或有水的地方,在漷縣內曾有巨大水泊——延芳淀。“漷縣西有延芳淀,大數頃,中馓荷菱,水鳥群集其中。”據《延芳淀皇苑》云,延芳淀與潞河、永定河有關。在遼代“每季春弋獵于延芳淀,國主春獵,打鼓驚天鵝飛起,縱海東青擒之。”
海東青是專門捕殺天鵝的一種鷹,在古代被稱為“萬鷹之神”。元代在延芳淀附近還建了“呼鷹臺”,設了“打捕鷹坊”,每年用來喂鷹的肉就有三十萬斤,元人稱鷹坊為仁虞苑,苑的頭目是“秩正二品”。明代以前,漷縣一帶水豐草美,風光秀麗,草長得好,時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韻味,是理想的捺缽之地,遼圣祖和蕭太后六次駐蹕延芳淀,并在此修了神潛宮和長春宮。
捺缽不能解決生計,遼代設漷陰縣還與漕運有關。當時為了加強陪都南京(即北京)的經濟實力,解決民生,由蕭太后主持在漷陰境內開挖了一條運糧河,稱蕭太后河,經潞水等轉運海上運來的糧米。金代元代也十分重視蕭太后河,使捺缽有了經濟意義。
蕭太后河 攝影:石洪斌更重要的是捺缽習俗在元代有了大的發展。《元史》云:“春冬之交,天子或親幸近郊,縱鷹隼搏擊,以為游豫之度,謂之飛放”。延芳淀在元代漸成為水泊,被稱為飛放泊或海子,成為元代統治者行獵的場所。他們在此大建行宮,使漷縣一度繁華熱鬧。不過好景不長,到了元末,漷縣由于戰亂、水患等人禍天災影響,水草豐盛的情景不在。到了明代,延芳淀逐漸干涸,被開墾成農田,成為明代安置移民的地方。
八景彰顯悠久歷史
幾年前出版的《漷陰志略校注》一書,是清代文人管庭芬編寫的一部關于漷縣的地方志,全書內容豐富,是人們了解漷縣歷史、地理、文化、教育、名勝古跡、民俗的教材。如在“川源”一節,介紹漷縣境內白河的來源:“白河舊名白遂河,以兩岸沙白,寸草不名,故名。”就很有趣,雖然字數不多,但使人們對白河有所了解。介紹漷河的漷時,稱“水繞城廓為漷,故名。”并稱到了清代“河流多改道,護城之水多淤,漷河之名亦廢。”
漷縣歷史上還曾有泗河、鳳河、新莊河等河流,當年水草豐盛是有根據的。“村集”是古代不可少的標配,幾乎每個村莊都會有自己的集市,《漷陰志略》中記載,漷縣在清代尚有一百六十五個村集,其中縣城內“逢雙日期,縣前南街論當”,在買賣交易之外,“屆期得征其騾馬雜稅”。在村集上,從日用百貨、農耕用具到應時小吃,一應俱全。
《漷陰志略》還記錄了漷縣的寺觀廟宇,主要介紹了佑國甘泉寺、保國華嚴寺、禧鎮寺、隆禧觀、龍神廟等,其中龍神廟“在城北白龍堤,堤為北齊舊址,至元時重筑之”。與其他地區不同,漷縣不稱龍王廟,而稱龍神廟。當時“建廟以鎮水口”,“廟前有井,名三潮井,大旱則取水以禱”,井水“水色晨青、午綠、晚紅,故曰三潮云”。像一般城中有的文昌廟、藥王廟、火神廟、城隍廟、土地廟、關王廟、馬王廟應有盡有,足以證明漷縣的地位重要。
漷縣因曾為州治,超出縣的地位,縣內居然也有“八景”:泮宮古槐、禪林寶塔、白河漁舟、春郊煙樹、駐蹕甘泉、晾鷹舊臺、長堤回燕、遠浦飛鴻。在“八景”之外,還有一些古跡可尋,如覓子店塔、神潛故宮、纜舟鐵貓等。古纜舟鐵貓“在張家灣北門外,有古鐵貓七”,鐵貓是用來纜船的設施,在漕運發達時刻,舟船來往不絕,用來停船的鐵貓,“皆粗于巨柱。重可數千斤,高丈余。”而且“相傳唐時故物,歷久晶瑩如新”,在鐵貓旁建有佛寺,“俗呼鐵貓寺”。今人多把此處“鐵貓”疑為“鐵錨”,但按《漷陰志略》的記載,確為鐵貓。
在《漷陰志略》中,還記錄不少歷史人物資料和風俗。許多風俗與舊京無異,如正月“各廟懸燈演戲,曰燈戲。男女各游街市,曰走橋兒。”及二月二龍抬頭時“用灰撒地,謂之引龍”,“七月七曰女兒節,用盎盛水曝日中,水面生膜,投以小針,曰丟巧”等,唯有不同的是漷縣在除夕時“各家皆豎長竿懸燈,曰照虛耗”的風俗比較另類。據說,虛耗是民間傳說中的鬼怪之一,是給人招來災禍的惡鬼,自唐代以來,就有祭灶后點燈照“虛耗”的風俗。漷縣保留了古俗,可見其歷史悠久。
《漷陰志略》出自清代,書中許多內容只是歷史的回顧和追憶,依然是后代了解漷縣的一把鑰匙。
遺跡多與“鷹”有關
漷縣歷經滄桑,但仍然有一些古跡存留在典籍和人們記憶中,也有些至今有遺跡可尋。《通州文物志》介紹了漷縣城墻遺址,“位于漷縣鎮漷縣村南部、西部,只余護城河約800米,寬7至10米不等,至于城墻一無所在”,雖然城墻沒了,但留下的護城河,對于人們考察漷縣也是有用的。漷縣的護城河與蕭太后河相連,當年是可以行船走舟的,今天成為魚塘了,但也是歷史變遷的見證。
殘存的黃土臺 攝影:岳強漷縣是帝王游畋而產生的。受捺缽影響,漷縣曾有呼鷹臺、晾鷹臺、放鷹臺等與鷹有關的遺跡。放鷹臺在今漷縣鎮唐頭村附近,唐頭是塘頭的誤寫。此處曾是遼代帝王“于此放鶻摛天鵝”的地方,臺西有延芳淀,后來延芳淀分裂出許多土洼、水塘,在放鷹臺附近還留存兩個水塘,今天當地村民在此養魚植藕。
呼鷹臺,“至大元年七月,筑呼鷹臺于漷州澤中。發軍三千五百人助其役”,臺不小,占地約10畝。金代在臺上曾建大廟延慶院,臺上雜樹盛長,狀似青山,在上世紀呼鷹臺被平建了學校。
晾鷹臺也與遼金元帝王游獵有關,臺長500米,寬80米,高10米,臺上曾建有鎮國寺。而且寺“遺跡仍在,只余古槐一株,三人合抱,甚為壯觀。”漷縣晾鷹臺不在了,在大興南海子存有清代的晾鷹臺,還有遺跡。漷縣晾鷹臺留下了“蒼鷹已去不重回,金殿荒蕪盡綠苔”的詩句,供后人回味。
來源:北京晚報
北京事、天下事、身邊事,就關注"京城大峰峰"微信公眾號,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吧。歡迎轉發分享微信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