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消息報》透露的信息,俄海軍前些日子已經全面叫停了“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一切維修與改造工程。
并且,該航母作為俄羅斯僅有的一艘航母,極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面臨被拆解報廢的命運。
作為俄羅斯維系其大國海軍顏面的最后象征,那為何俄羅斯寧愿親手將其拆解,也不向中國尋求援助呢?
實際上,大毛寧愿淪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唯一沒有航母的國家,也不愿向東大“低頭”,是有著三個無法避免的原因的。
1991年12月,“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因為蘇聯的解體,在沒有完成全部建造工序、甚至缺乏完整海試的情況下,被匆匆調往北方艦隊。
甚至許多關鍵系統的操作手冊還鎖在烏克蘭的檔案室里,而那些最熟悉艦體構造的工人,因為國籍劃分被留在了新獨立的烏克蘭。
也正是因為倉促的離開,為接下來庫茲涅佐夫號的坎坷服役生涯埋下了伏筆。
2016年10月,當庫茲涅佐夫號穿越英吉利海峽前往敘利亞執行任務時,煙囪里冒出的滾滾黑煙成了全球媒體的笑柄。
衛星照片上,黑色的軌跡暴露了其動力系統的致命問題。這主要是因為蘇聯解體后,負責維護蒸汽輪機的技術團隊分散在俄烏兩國,俄羅斯境內根本找不到能徹底解決動力系統問題的專家。
與此同時,就在同年的11月,一架蘇-33艦載機在著艦時墜入地中海。而造成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攔阻索系統的金屬疲勞與維護不當。
2018年,正在摩爾曼斯克第82修船廠維修的庫茲涅佐夫號,因為承載它的PD-50浮船塢突然斷電沉沒,導致一座50噸重的塔吊直接砸在飛行甲板上,留下一個直徑4米的大洞。
最為致命的是,這座俄羅斯唯一能容納航母的浮船塢沉沒后,艦體的維修陷入了停滯。
一年后的12月,維修中的航母又突發火災,過火面積達600平方米,1人死亡、12人受傷,原本計劃2021年完成的大修被迫推遲到2023年。
每次事故后,俄羅斯國防部的調查報告總會提到“人員操作失誤”,但很多人也清楚,真正的問題在于:從蘇聯解體那天起,這艘船就成了沒人能完全看懂的“半成品”,那些隨蘇聯消失的建造圖紙、技術檔案和專家團隊,是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
就在庫茲涅佐夫號歷經磨難的同時,它的姊妹艦瓦良格號(如今的遼寧艦)卻頻頻傳來好消息,更是于2012年開始正式服役。
當初中國從烏克蘭買下“瓦良格”號時,它只是一個銹跡斑斑的空殼,船體上的電纜被拆得只剩骨架。
但中國工程師用了9年時間,不僅修復了艦體結構,還為其裝上了自主研發的相控陣雷達、電磁彈射技術,甚至配套了更先進的殲-15艦載機。
2023年,遼寧艦編隊穿越宮古海峽進行遠洋訓練時,其穩定的動力系統、高效的艦載機起降效率,與庫茲涅佐夫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也正因如此,中國在航母改造中展現的技術實力,讓俄羅斯海軍內部出現過激烈爭論。
2019年火災后,俄羅斯聯合造船集團曾評估將庫茲涅佐夫號送往中國維修的可行性——中國有改造同類艦體的經驗,大連造船廠的干船塢能輕松容納航母。
但這個提議最終被克里姆林宮否決,理由在外界看來有些難以理解,但卻有著俄羅斯自己的考量。
首先就是面子的問題。自彼得大帝時代起,俄羅斯就以歐洲強國自居,冷戰時期更是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
在俄羅斯的戰略敘事中,軍事自主是大國尊嚴的核心,而航母作為“海上霸主”的象征,若要送到中國維修,無異于向外界承認自己的衰落。
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后,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持續緊張,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政府更需要塑造“俄羅斯仍能獨立解決所有問題”的形象。在這種背景下,求助中國維修航母,很可能被反對派解讀為“向東方低頭”,這是普京政府不愿承擔的政治風險。
還有就是經濟問題,俄羅斯軍費從2014年的720億美元峰值,跌至2023年的約650億美元,而其中大部分要投入到俄烏戰場。
庫茲涅佐夫號的維修費用起初預估為300億盧布(約合4億美元),但火災和船塢事故后,這個數字飆升至1500億盧布(約合20億美元)。
若送往中國,雖然技術上更可靠,工期更可控,但除了直接費用,還可能涉及技術轉讓、合作條款等附加成本——對于捉襟見肘的俄羅斯財政來說,每一筆支出都要精打細算,而把錢花在“可能被視為依賴中國”的項目上,顯然不如投入到更能快速見效的武器裝備上。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俄羅斯海軍戰略的轉變。
2015年,俄羅斯國防部發布的《海軍學說》首次提出“非對稱打擊”思路:面對美國及其盟友的航母戰斗群,不再追求同類裝備的直接對抗,而是發展“匕首”“鋯石”等高超音速導彈,用成本僅為航母百分之一的武器,癱瘓價值數十億的大型艦艇。
這種思路下,航母的戰略價值被大幅稀釋——既然能用導彈在千里之外摧毀目標,何必耗費巨資維持一支需要龐大護航力量的航母編隊?
與此同時,俄羅斯將海軍建設的重心轉向了核潛艇。北風之神-A級戰略核潛艇已服役4艘,每艘可攜帶16枚“布拉瓦”潛射導彈,射程達8000公里,是核反擊的核心力量;亞森-M級攻擊核潛艇則能執行反潛、反艦、對陸打擊等多重任務,被視為對抗北約艦隊的“水下利刃”。
2023年,俄羅斯海軍總司令葉夫梅諾夫明確表示:“核潛艇部隊的現代化是當前最優先事項,它能確保俄羅斯在任何情況下的國家安全。”
相比之下,庫茲涅佐夫號的遠海部署能力早已名存實亡,2016年敘利亞之行后,它再也沒有離開過近海,其象征意義早已超過實戰價值。
當所有問題交織在一起,庫茲涅佐夫號的退役就成了必然。
俄羅斯國防部在2023年底的內部評估中承認,即使完成維修,這艘航母也最多只能再服役5年,且每年的維護費用高達100億盧布,性價比遠低于新建核潛艇。
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遠洋航母夢”,早已與俄羅斯當前的海軍戰略背道而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