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灼熱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學教師焦慧銀的電腦屏幕上。屏幕里,AI 工具正生成一組融合水墨風格的英文對話場景 —— 這是她為下學期四年級英語課程準備的新素材。
對于這位深耕小學英語課堂二十余載的教師來說,假期從不是單純的休憩,而是為教學 “蓄能” 的黃金期。“教材難度在上升,課時卻在縮減,怎么讓孩子愛上英語、學好英語?” 這是焦慧銀近年時常琢磨的問題。二十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讓她深知:死記硬背走不通,課堂必須 “活” 起來,才能讓學生真正投入到英語學習中。
上個學期三年級的一堂英語課上,焦慧銀結合 AI 嘗試了一次教學創新。當 Deepseek 生成的生態公園圖景出現在大屏幕上時,孩子們的驚嘆聲差點掀翻屋頂:草地泛著鮮綠,湖泊閃著波光,山坡連綿起伏。一名學生拽著鼠標把一只小熊拖到樹旁,脫口而出:“bear,under the tree!” 隨后,獅子、兔子、天鵝被一一 “安置”,四十分鐘里,課本上的方位詞像長了腿,順著孩子們的笑聲鉆進了腦海。
這不是偶然。四年級的 “餐館課堂” 更讓人印象深刻:AI 生成的視頻里,虛擬服務員推著餐車介紹菜單,“面包”“牛奶”“咖啡” 的英文發音混著孩子們的點餐聲,成了最熱鬧的課堂背景音。“以前教單詞要反復領讀,現在他們爭著當‘顧客’,生怕錯過表現機會。” 焦慧銀笑著說。
在焦慧銀看來,各學科并非孤立,教學融合很關鍵。她將英語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用圖文并茂的英文繪本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學習簡易英文版《鑿壁偷光》《自相矛盾》等故事,鼓勵復述甚至用情景劇表演,以英語為 “橋梁” 連接語言知識和文化根脈,傳播優秀中華文化的同時提升文化自信。
去年她參與編排的《望梅止渴》情景劇獲徐州市鼓樓區冠軍,至今難忘。“這是穿越情景劇,一群小學生穿越到三國時期,看看古人如何度夏。” 她特意在劇本里加入 “梅林”“生津” 等詞的英文解釋,“既要讓孩子敢說英語,更要讓他們懂自己的文化。”
二十多年來,她始終在琢磨教學。課余時間,桌案上總堆著最新教學期刊和自制課件。她常說:“英語靠積累,但積累不該是苦差事。” 這份堅持,讓她的課堂成了學生最期待的 “快樂驛站”,也讓她在區、市級優質課比賽中屢獲佳績。去年,她指導的學生獲江蘇省 “演講之星” 比賽一等獎,她自己也捧回 “優秀指導老師”“彭城恩師”“優秀教育工作者” 等榮譽。
讓課堂有溫度,讓成長有深度。這或許是焦慧銀二十載教學路的最好注腳 —— 用技術點燃興趣,以文化滋養心靈,在平凡講臺前,寫就最動人的教育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