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周盛明 編輯/高莘)
2025年7月23日,比亞迪在接受匈牙利當地媒體《世界經濟報》(Világgazdaság)采訪時表示,有關塞格德(Szeged)工廠生產進展和產能計劃的報道不屬實。
據悉,路透社于7月22日報道稱,比亞迪計劃將其在匈牙利新建的電動車工廠的量產時間推遲至2026年,并在前兩年低于原計劃產能運行。
路透社還在報道中表示,比亞迪在土耳其的新工廠將提前投產,并以高于原計劃的產能運行,原因是當地勞動力成本較低。
針對路透社的報道,比亞迪歐洲回應《世界經濟報》表示,其在歐洲的規劃是長期的,匈牙利塞格德工廠的建設進度也完全符合預期。
“正如我們此前所言,項目仍按既定時間表推進,計劃于今年年底前啟動生產,實現‘歐洲制造、歐洲銷售’的目標。工廠規劃產能也維持不變,正如我們一貫強調的,目標峰值年產能為30萬輛。目前我們正在對150家歐洲供應商進行資質認證,以進一步增強本土供應鏈體系。”比亞迪表示。
匈牙利官員駁斥相關報道:假新聞
值得注意的是,匈牙利國家投資促進署署長伊斯特萬·尤(Joó István)也于7月22日在社交媒體發文駁斥了相關報道,并稱這些關于比亞迪改變匈牙利計劃的說法是“假新聞”。
他在帖文中配上三張對比照片:一張為比亞迪土耳其工廠尚未動工的空地,另一張則顯示比亞迪匈牙利工廠已接近完工,以此直觀反駁了相關報道。
匈牙利國家投資促進署署長伊斯特萬·尤(Joó István)發文駁斥 社交媒體Facebook
據悉,比亞迪近日宣布其歐洲總部將落戶匈牙利,這也與匈牙利工廠減產的消息相矛盾。匈牙利政府官員透露,比亞迪總部也確認,國內工廠建設和產能提升計劃沒有變化。
比亞迪匈牙利工廠已接近完工 社交媒體Facebook
匈牙利國家投資促進署隨后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比亞迪堅定選擇匈牙利。該聲明表示,比亞迪是在與匈牙利進行224輪談判后,決定將其首座歐洲工廠設在匈牙利。
匈牙利中資投資遭遇“輿論戰”?
據悉,比亞迪的遭遇并不是個例。
“近期多家中資企業在匈牙利的投資,也遭到本地及國際媒體的負面報道,但這些報道均被企業方面否認。同時,歐盟似乎也參與其中。”《世界經濟報》稱。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歐盟委員會對比亞迪在塞格德的投資項目啟動了調查,但是《世界經濟報》表示,該調查目前仍未實質啟動。
今年6月,有外媒報道稱中國電池企業寧德時代將推遲其在匈牙利德布勒森(Debrecen)工廠的二期投資。
寧德時代隨即澄清,表示報道不實。寧德時代表示,二期項目從未被擱置,公司技術人員正對該工廠的技術方案和投資計劃進行審查,目標是在匈牙利實現最先進、低排放、高能效的生產技術。
加速本土化進程,比亞迪布局兩座歐洲乘用車工廠
根據公開信息,2023年12月,比亞迪宣布將在匈牙利塞格德建設其歐洲首座乘用車工廠,投資總額達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1.23億元)。
據悉,該工廠初期年產能15萬輛,最終目標年產30萬輛。該工廠將生產Atto 2(元UP)、Atto 3(元PLUS)、Dolphin(海豚)等主力車型,服務歐洲市場。據悉,該工廠首輛新車預計將于今年下半年下線。
此外,比亞迪還宣布將投資320億福林(約合人民幣6.75億元),在匈牙利科馬羅姆(Komárom)建造一座電動公交車工廠,年產能1250輛。
匈牙利是歐盟的成員國。從目前來看,比亞迪歐洲首座乘用車工廠、歐洲總部均選址匈牙利塞格德,這也預示該地將成為比亞迪在歐的戰略運營中樞。
據悉,2024年7月,比亞迪還宣布將在土耳其西部曼尼薩(Manisa)投資約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32億元)建設乘用車工廠,計劃于2026年底投產,年產能為15萬輛,并將配套設立研發中心,預計可創造約5000個直接就業崗位。
土耳其雖非歐盟成員,但其與歐盟簽有關稅同盟協議。比亞迪在此設立歐洲第二座乘用車工廠,預計可避開歐盟關稅。
目前,歐盟對比亞迪在歐洲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17%的懲罰性關稅,疊加基礎關稅后,總稅率高達27%。為此,比亞迪正在加速歐洲的本土化進程。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