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得罪美國,李在明怕是來不成中國了。韓聯社最近發了個消息,說韓國總統辦公室透露,9月中國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李在明很可能不會來,韓國方面打算讓國會議長禹元植代替他來。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這邊其實從來沒有正式給李在明發請柬,只是側面試探了一下。韓國那邊拖了半個月,期間韓國高層始終態度曖昧,既未明確拒絕也未積極籌備。這種拖延戰術的答案,其實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李在明不來了。
那么,他究竟為什么不來呢?原因主要有三條,而且每條都和“怕得罪美國”有關系。第一是怕搶了特朗普的風頭。現在公開表示會來參加紀念活動的外國元首,只有普京。中俄關系一直很好,所以大家對此也不意外。但特朗普那邊呢,雖然拿到了請柬,可活動的時間和地點都還沒確定。魯比奧上周會見了中國的王毅外長,也沒問出個準話來。
要是李在明先跑到北京來,結果特朗普最后沒來,那韓國就相當于公開打美國的臉了。從韓國的外交視角來看,美韓同盟長期以來都是其外交基石,韓國在諸多國際事務上對美國存在較強的依賴。在這種關系下,韓國在外交決策時往往會將美國的態度置于重要考量位置。所以李在明很識趣,就退了一步,把面子留給了美國。
第二是怕被貼上“親華”的標簽。最近,美國有人在嘀咕,說韓國新總統是不是要倒向中國了?所以李在明趕緊出來“滅火”。就在前一天,他還和國民力量黨的金鐘仁一起喝茶,當面強調“韓美同盟永遠是第一位的”。韓國的外長候選人也說,上任后第一站就去華盛頓,先把美韓首腦會晤確定下來。
在韓國國內,親美勢力仍有較大影響力,部分政治人物和輿論受美國影響頗深。一些政客為了自身政治利益和迎合國內親美氛圍,往往在外交表態上緊跟美國步伐。在這樣的政治生態下,李在明不得不謹慎行事,以免因被指“親華”而面臨國內政治壓力,影響自身政治地位和施政。這樣看來,訪華的事情,就只能先放一放了。
第三則是因為關稅談判的問題。美韓之間的貿易談判正在關鍵時候,美國要求韓國一起在造船業方面圍堵中國。韓國作為全球重要的造船業大國,造船業在其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美國試圖拉攏韓國在造船業上圍堵中國,一方面是出于自身經濟利益和產業競爭考慮,另一方面也是其在全球戰略布局中遏制中國的手段之一。李在明到現在還沒見到特朗普,韓國國內已經有很多人在罵他了。
這個時候,如果他跟中國走得太近,在美韓貿易談判桌上的籌碼可能就全沒了。韓國官員私下說得很直接:“要是總統跑去北京,特朗普一生氣,關稅協議就談不成了?!表n國在經濟上對美國市場有一定依賴,美韓貿易關系的穩定對韓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在貿易談判的關鍵時期,李在明擔心因訪華引發美國不滿,進而影響關稅協議的達成,這將對韓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不過有意思的是,李在明都打明牌向特朗普拋出橄欖枝了,白宮卻還沒有作出任何回應,朝鮮方面反而率先行動了。朝鮮的黃江大壩沒有任何預警就開閘放水,大水直接沖向韓國邊境,而且朝鮮一句話都沒說。
韓國心里清楚得很,李在明上任后配合美日軍演,還加強了核威懾,朝鮮這是在用洪水來回應他呢。朝鮮長期以來對美韓軍事聯盟的軍事活動保持高度警惕,李在明上任后的一系列軍事動作,無疑加劇了朝鮮的安全擔憂。朝鮮此次通過黃江大壩開閘放水的行動,是對韓國相關政策的一種強硬回應,旨在向韓國表明其對美韓軍事合作的不滿和堅決反對態度。
綜上,李在明不來中國,并不是因為身體不適或日程沖突,而是“不敢來”。他擔心搶了特朗普的風頭、被指親華,還擔憂關稅談判失敗。但他給美國留了面子,卻給自己制造了難題。接下來,且看特朗普是否會領情,以及朝鮮下次將有何動作,我們拭目以待。
從更宏觀的地區局勢來看,李在明的這一決策反映出韓國在復雜的大國博弈和地區關系中艱難求存的困境。在美中兩大國之間,韓國若不能找準平衡,不僅會影響其與周邊國家的關系,還可能進一步削弱自身在地區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而對于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而言,韓國的外交走向至關重要,其后續決策將持續牽動各方神經,也將深刻影響地區格局的發展演變。
參考資料:
《李在明或缺席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活動》韓聯社
《朝鮮再次在臨津江上游無預警開閘泄洪》韓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