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打著“云養經濟”的旗號,通過互聯網、電話宣傳、組織聚餐旅游和參觀養殖場等方式虛假宣傳,誘導消費者線上認購果樹、畜禽、茶場等,承諾到期后可獲得高額回報,吸引群眾投入資金。
為提醒公眾時刻警惕套著“云養經濟”外殼的非法集資和傳銷犯罪行為,央廣網聯合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推出"云養經濟"系列報道。在這組報道中,央廣網記者前往安徽、四川等地采訪數起案件,深入揭批此類案件的犯罪手法、刻畫犯罪鏈路,以資鏡鑒。
2022年8月12日,一次電話閑聊中,陳剛從朋友處得知了一個好項目:在某公司App上以2000元/頭的價格養豬,平臺在認養周期內可以返還1.8倍-2.5倍收益。
朋友告訴他,當天認養,次日就可以釋放肉票,部分可以提現,一部分當作積分等網上商城完善后可以換肉吃。此外,朋友還說這個老板實力非常強,而且是做高科技農業,是國家支持的鄉村振興項目。
“高額返利,老板實力強勁,又是國家政策的扶持……”陳剛的朋友介紹內容,儼然已經囊括了一個典型“云養經濟”騙局的核心特征。
央廣網記者調查發現,“云養經濟”類騙局可復制性強,能在短期內迅速做大,呈現快閃式、多有職業團伙背后操盤等特點;對職業犯罪團伙而言,此類騙局“收益高”“見效快”,相對而言,犯罪成本較低;各類緊追社會投資熱點的新型網絡傳銷、非法集資騙局層出不窮,事前防控與事后打擊仍存在一系列難點。
今年4月22日,農業農村部、金融監管總局、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云養經濟”領域欺詐風險防范和處置工作的通知》稱,“云養經濟”領域違法犯罪活動高發,一些不法分子打著發展農業產業的幌子,將正常的農產品種養、銷售包裝為投資融資活動,借助互聯網進行宣傳推廣,從事違法犯罪活動,侵害公眾合法利益,損害農業產業健康發展。
“碰瓷”國家政策,包裝成前沿的科技企業
在朋友介紹下,陳剛下載了朋友推薦的某公司App,充值1萬元認養了5頭豬。
根據平臺介紹的返利規則,投資模式有4個檔次,分為2000元、6000元、10000元、50000元檔,每投資2000元認養1頭豬,有1.8倍的收益率,理論上,認養周期到期后可以收回3600元。但是,根據平臺規定,平臺會收取10%手續費,另有10%是返成商城購物積分,只能在平臺的在線商城中購物使用。也就是說,一頭豬的現金收益就是2880元。
投資第二天,陳剛就收到了64元的收益。“雖然每天都有收益,我當然很高興。但心里還是很忐忑,我決定去公司做進一步了解。”陳剛到公司后,工作人員給他介紹公司“實力”:“公司老板是做實業出身,現在投身高科技農業,搞鄉村振興項目,因為國家正大力提倡鄉村振興,公司會拿到很多國家補貼。 ”
2022年6月,該公司短視頻賬號發布了“公司組織來自全國的投資伙伴實地參觀公司的產業基地”的視頻。視頻顯示,在數輛轎車帶領下,近10輛大巴車都貼著“發展科技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的紅色橫幅,拉著自全國的伙伴實地參觀游玩某生態農業示范基地。
該公司董事長曾在接受采訪時說,公司在做“發展科技農業,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這幾年,他常常看到糧食方面的報道,糧食危機,包括“人畜爭糧”,糧食價格不斷攀升,導致飼料價格越來越貴,肉類價格也在日益上漲,影響非常多老百姓生活及畜牧業養殖和飼料生產行業。
上述董事長表示,傳統農業確實存在“耗資巨大”“回報周期慢”等問題。但是,其公司持做科技農業、現代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和智慧農業,走高起點、高科技、高效益的智慧農業產業化經營之路,目標發展成為規模宏大,實力雄厚,帶動力強的大型農業企業集團。
陳剛投資不過3個月,這個“實力雄厚”的公司便開始無法正常提現。2022年12月26日,公司發布通告稱終止認養板塊,要把投資人的錢用來入股。“在該公司屢次單方面變化下,我不想入股,只要求公司退回本金,但公司不愿意。”陳剛說,他共投資了23萬余元,基本打了水漂。
2022年12月底,有投資人陸續報案。據辦案民警介紹,該公司以國家扶持三農政策、推進涉農領域養殖業實業為幌子,利用地方招商引資平臺進行宣傳擴大影響力。目前,犯罪分子緊盯政策、時事和網絡熱點,打著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享受國家政策紅利的旗號為公司造勢,對老百姓有極大迷惑性,讓普通群眾產生公司是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引領下,有地方政府扶持的錯覺。
公司給會員們講課的課件
上述辦案民警表示,當前,非法集資、網絡傳銷等犯罪形態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傳播、宣傳和資金運作模式。犯罪分子往往會緊盯時政、網絡熱點,“碰瓷”國家農村振興相關政策,將自己包裝成新興、前沿的科技企業。同時,營銷一種“風口恐慌”,誘使投資人參與。
錨定中老年群體, 作案手法可復制性強
根據警方調查,上述涉案公司以“云養豬”為名從事集資,承諾投資人以本金1.8至2.5倍的回報。截至暴雷,涉案總金額6000余萬元,涉及投資人1500余人,資金缺口3000余萬元。
在上述“云養豬”非法集資案中,辦案民警告訴記者,實際上,相關企業并無開展正常的生產經營,也不具備造血能力,給投資人展示的養殖場的生豬、飼料倉儲只是犯罪分子欺騙投資人的工具。其真實的目的是為了利用網絡平臺非法集資。這本質就是操弄“借新還舊”的資金游戲。
據警方調查,為了迷惑投資人涉案公司確實投入了部分資金到實體養殖、飼料購買和食品加工中,但這些資金均來源于非法吸收的款項,所謂的實體經營也只是掩人耳目的幌子,公司對其盈利能力毫不在乎。
在“圓夢茶海”一案中,主犯徐剛四則供述,2020年上半年,一位朋友給他出謀劃策,建議他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讓他們干的事情看起來更正規一些,相關部門如果查起來,會覺得他們是在做正事,不是搞傳銷。
所謂線下,第一步是在現實中真的種茶。 “圓夢茶海”平臺對外謊稱,他們在貴州承包了萬畝茶園,會員每在App上種植一棵虛擬茶樹,就可以在茶園認領一棵真實茶樹,平臺給會員返現的收益就是茶園賣茶而來。
“圓夢茶海”平臺對外謊稱承包的萬畝茶園
多位經偵民警向記者介紹,近年來,此類案件頻發與犯罪成本較低、獲利快不無關系。首先,現在各種投資類App,一般技術公司都可以做,相當于犯罪分子以極低成本就可以獲得主要作案工具;此外,這類案件因為作案模式成熟,具備極強的可復制性,一個中輕度參與者往往從一個案件中脫身后,就可能會另立山頭,拉一個團伙繼續從事相關犯罪。
有辦案人員向記者總結相關案件的共性,一是借實體農業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涉案公司以農業實體項目(生豬家禽、養殖、牧草種植、飼料加工等)為包裝,憑空捏造所謂的“新型生態農業模式”,混淆農產品買賣和資產投資的概念,為投資人營造出投資風險有實體項目和等值商品兜底的假象,實則以借新還舊的形式維持平臺運轉。
二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借勢網絡熱點,炒作“云養殖”概念,鼓吹網絡技術附能實體經濟的新型投資模式。涉案公司以新興網絡技術企業自詡,開發線上投資平臺和農產品商城,同時利用第三方支付公司開通線上支付渠道形成資金池。從而大幅提升其集資的效率和范圍。
三是,“收割” 群體主要針對但不限于中老年人群。因為他們有一定積蓄和投資的需求,在專業的投資認知、法律常識和投資渠道方面相對缺乏,并且這類人群較容易形成圈層擴散的效應。
“我們宣傳對象主要是針對中老年人,任何人有興趣都可以來投資,一般年齡是60歲以下。”徐剛四到案后即表示。
徐剛察覺到,“銀發騙局市場”基本飽和、年輕人沒多少油水可刮,于是盯上了中老年這個群體獨特的“市場潛力”:他們有一定社會閱歷,不容易上當,有一定經濟基礎,但又急于致富。
徐剛精準拿捏住了這個群體的社會心理。他的話術概括起來是:“你看咱都歲數差不多,當年咱們奮斗也掙到了錢,現在不能被時代淘汰。咱們雖然咱們不了解網絡,但可以通過學習、努力,迎頭趕上。”
“恰恰是這群有些社會閱歷的人,一旦相信這套理念,就會死心塌地跟著他干。“該案主辦警官劉彧告訴記者,根據專案組調查,“圓夢茶海”項目參與者的年齡40多歲到50多歲之間,他們普遍沒有繳滿社保,早年曾靠自身努力積累了一些資產。隨著時代變化,他們覺得自己跟不上時代步伐了,很難在社會上找到適合的工作,對互聯網相關的東西很陌生,但他們又要生活,他們需要一份能掙錢的“事業”。
職業團伙快閃式作案,防控打擊存難點
在龐博集團網絡傳銷案件基本告結后,四川石棉縣公安局經偵大隊隊長朱明偉告訴記者,隨著社會發展、法制宣傳加深,傳統傳銷逐漸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新型網絡傳銷,這類傳銷的組織者往往采用公司化模式運營,從發展初期就想好了各種規避現行傳銷法規的措施,而且它們發展迅速,能在短期內吸納巨額資金,一旦時機合適,就會設法脫身。
“業內稱之為‘殺豬盤’,就是一刀把入局者‘宰掉’,然后跑路。”朱明偉說,他曾了解到一個線索,組織者通過各大新媒體平臺,不到半年時間,他們以傳銷模式在某縣吸納人員300多人,共計3000多萬資金。但是,警方還沒開始偵辦,組織者就關門跑路了。當下各種傳銷案件、非法集資案件呈現明顯的“快閃式”特征。
隨著社會發展,網絡上有一群所謂“職業傳銷人”。石棉縣公安局經偵大隊副隊長高攀表示,“職業傳銷人”擁有自己圈子,也更容易接觸到一些傳銷模式和資金盤。他們心里清楚,在傳銷模式中,一些早期參與者確實能賺到錢,因此懷揣這種心態活躍于各種傳銷組織中,在一種模式沒有崩盤前,見好就收,不斷在各個傳銷盤之間“薅羊毛”。
央廣網記者調查發現,“圓夢茶海”案和“禾元農場”案中,兩名首犯都曾混跡于各種傳銷項目多年,深諳傳銷之道,尋找的幫手也都是同行。此外,這些人極善個人包裝,從衣著打扮,再到言談舉止,讓初識者難以將他們與傳統傳銷項目中的組織者形象聯系一起,而是讓人覺得他們是功成名就、手眼通天的大老板,他們也借此聚集了一批忠實擁躉。
甚至,辦案民警向記者透露,庭審中,一些傳銷參與者還為這些人辯護,不相信他們違法犯罪。
高攀告訴記者,一些新型傳銷模式迷惑性很強,在其發展過程中,往往涉足諸多實體行業、新興行業。但是,網絡傳銷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不管打出什么噱頭,其面向普通參與者的收益模式都難脫“靜態收益”和“動態收益”的組合,即先以高額利率誘惑參與者繳納門檻費,再以提成返利激勵會員不斷發展下線。
(文中陳剛、徐剛為化名)
記者 劉保奇 張勝坡
來源:央廣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