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絡
前言
7月16日,一樁涉及金額超過100億的騙局,在一個潛逃了整整4年的女傳銷頭子落網之后,終于迎來了結局。
這個54歲的河北衡水女人,曾經是海匯國際這個龐大傳銷帝國在中國境內的總負責人。
當戴著手銬的她走下警車那一刻,一場涉及90多萬人、涉案金額超過100億元的驚天騙局,終于迎來了最后的審判時刻。
圖源網絡
但每一樁騙局的暴雷,也意味著有無數個人、家人都血本無歸,那么這又是一起怎樣令人心驚的騙局呢?
騙局的開端與瘋狂擴張
故事要從2018年說起,一個名叫“海匯國際”的外匯投資平臺悄然出現。
它打著馬來西亞綜合性集團的旗號,聲稱集金融、珠寶、地產于一體,CEO是個叫拿督KenLim的人物。
圖源網絡
這個平臺還參加了上海理財博覽會、深圳金融博覽會這些看起來很正規的展會,甚至還拿到了什么“年度創新金融技術獎”。
在這其中有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作為平臺技術開發者的劉俊偉,他搭建的整個系統,設計得看起來非常專業,界面做得跟真正的外匯交易平臺一模一樣。
平臺設置的入會門檻是1500美元,差不多一萬塊人民幣,對很多人來說不算太高,但也不算太低,剛好能篩選出那些有點積蓄又想要“錢生錢”的人群。
圖源網絡
但要想加入這個平臺不是單有錢就好了,這就像是一個封閉的圈子,只有圈內人才能拉新人進來。
新人進來后,系統會自動生成兩個賬戶,一個叫交易賬戶,說是去國際外匯市場賺錢的,另一個叫保險賬戶,說是用來保護本金安全的。
這聽起來很美好對吧?可問題就出在這個保險賬戶上,你存進去的錢,想要取出來可沒那么容易。
圖源網絡
這個平臺規定,保險倉的資金必須轉給新的對沖者或者朋友才能兌現盈利部分,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得拉人頭,拉得越多,你才能把錢取出來越多。
這時候就引出了另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財務人員陳姝,她租借了親友的93張銀行卡,專門用來接收會員的資金。
這些銀行卡有的在國內周轉,有的被寄到境外,用來把人民幣換成虛擬幣,至于要換成虛擬幣的原因,就是因為虛擬幣難以追蹤,方便轉移和隱藏。
圖源網絡
就這樣,平臺的宣傳攻勢鋪天蓋地,在線上各種投資理財群里發廣告,找網紅做推廣,而線下就組織各種“外匯投資分享會”。
最瘋狂的是他們承諾的收益率,他們承諾投資一年下來的錢能翻好幾倍,要知道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才多少?很多人都抵擋不住這種誘惑。
上述當中的劉俊偉以及陳姝,其實在他們的上面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那就是中國境內的總負責人劉某,這個女人指揮著這個龐大的傳銷網絡。
警情通報
她手下有無數個“經紀人”,這些經紀人再發展自己的團隊,團隊再發展下線,整個組織結構就像一座金字塔,層層疊疊。
盡管事后一聽就知道有貓膩,但每次監管部門剛剛盯上他們,就換個馬甲繼續行騙,很多投資者根本不知道他們的真實面貌。
短短三年時間,這個傳銷網絡就像病毒一樣迅速蔓延,注冊會員賬戶超過90萬個,涉案資金突破100億元。
圖源網絡
可是,世界上哪有穩賺不賠的買賣?這個看似完美的騙局,其實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崩塌的命運。
因為海匯國際從來沒有進行過任何真實的外匯交易,所有的收益都是用后來者的本金支付給前面的人。
這就是典型的龐氏騙局,拆東墻補西墻,總有墻倒的那一天,隨著時間的推移,平臺的問題逐漸暴露,很多人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上當了。
天網恢恢與法律制裁
就在2022年,公安機關正式以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對海匯國際立案偵查,案件的復雜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圖源網絡
90多萬個會員賬戶,32層的傳銷層級,遍布全國各地,每一個賬戶背后都是一個受害者,每一筆資金流水都需要追查。
劉俊偉和陳姝含很快就被抓獲歸案,面對審訊,劉俊偉承認了自己開發平臺的事實,但辯稱自己只是個技術人員,只拿1%的維護費。
陳姝含則表示自己只是幫忙管理銀行卡,并不知道這是傳銷,可證據不會說謊。
圖源網絡
警方查獲的銀行流水顯示,僅僅是劉俊偉名下的房產就價值1.4億元,這些錢全部來自于平臺的“維護費”。
而陳姝含管理的93張銀行卡,累計資金流水更是天文數字,她不僅妨害了信用卡管理,還明知是犯罪所得而予以轉移,構成了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
就在去年,劉俊偉和陳姝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和3年6個月,處罰金的同時,暫扣、查封、凍結在案的贓款贓物依法予以沒收,上繳國庫。
圖源網絡
有趣的是,判決下來之后兩人不服判決,提起上訴,但二審依然維持原判。
這一場騙局雖然最終被揭穿,但在暴雷之前,案件的主要策劃者劉某卻一直在逃。
這個54歲的女人早在案發前,就將50多億的非法所得通過虛擬幣轉移到了境外,然后人間蒸發了。
圖源網絡
劉某有充足的資金,有周密的計劃,還可能有境外的接應,可以說追逃工作很難進行,但警方沒有放棄。
最終我國警方與國際刑警組織合作,在今年7月16日,在某個邊境城市,終于將化名潛伏的劉某抓獲。
截至2025年7月12日,海匯國際傳銷系列案一審案件109件191人,已全部審理完畢并宣判。
傳銷
這起特大傳銷案,終于迎來了法律的最終審判,但是那些曾經開過賬戶,也就是足足90多萬人卻血本無歸了。
回望這件事情,又有哪些關鍵點足以讓我們警鐘長鳴呢?
血淚教訓與深刻警示
海匯國際案的塵埃雖然落定,但它留下的教訓卻值得每個人深思,在這起案件中,最令人痛心的是那90多萬受害者。
更可悲的是,很多受害者同時也是加害者,為了拿回自己的本金,為了獲得所謂的高額收益,他們不得不去發展下線。
圖源網絡
而這些下線往往就是自己的親朋好友,當騙局崩塌時,不僅錢沒了,連親情友情也沒了,甚至有的人就此走上了絕路。
其實識別傳銷并不難,看看海匯國際的特征就能夠明白,需要繳納入門費,需要發展下線,收益來源于下線的投入而不是真實的投資回報,層級關系復雜。
這些都是典型的傳銷特征,可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上當?
圖源網絡
說到底還是貪婪蒙蔽了雙眼,巨大的盈利雖然違背經濟規律,但卻能夠吸引一大批想要就此發財的人。
殊不知,即便是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大師,年化收益率也不過20%左右,憑什么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平臺能有這么高的收益?
這也暴露了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金融知識的匱乏,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中國從來沒有批準任何境內機構開展外匯保證金業務。
圖源網絡
正規的外匯交易需要有歐美主流國家的牌照,比如美國NFA、英國FCA,可是有多少普通投資者知道這些?
海匯國際的崩塌給我們的警示是多方面的,對個人來說,投資理財一定要保持理性,天上不會掉餡餅,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
任何承諾保本高息的投資都要打個問號,投資前要做功課,查查平臺的資質,看看有沒有被列入黑名單,遇到需要拉人頭的投資,掉頭就走,絕不參與。
圖源網絡
而對家庭來說,理財決策要商量著來,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更不要借錢投資,要給家庭留夠應急資金,不能為了所謂的高收益就孤注一擲。
對社會來說,需要加強金融知識的普及教育,很多人上當,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不懂,學校里應該開設理財課程,社區里應該舉辦防騙講座,媒體應該多做風險提示。
結語
寫到這里,不禁讓人感慨萬千,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時代,保持一顆平常心,踏踏實實工作,本本分分理財,才是守護財富的正道。
圖源網絡
海匯國際的故事結束了,但類似的騙局可能還在某個角落里醞釀,希望每個人都能從這起案件中汲取教訓,提高警惕,不要讓悲劇重演。
畢竟世界上最貴的學費,就是用血汗錢交給騙子的那一筆,守住錢袋子,守住幸福生活,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人生必修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