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流落日本的檄文,揭開了被清廷刻意掩蓋三百年的秘密,1958年,日本學者在整理江戶時代史料《華夷變態》時,意外發現了一篇塵封已久的文書。
當泛黃的紙頁被輕輕展開,吳三桂起兵反清時的原版檄文重現人間,這篇檄文漂洋過海保存于日本,卻在中國本土被徹底銷毀。
文中吳三桂為自己的選擇辯護,更將矛頭直指清廷的背信棄義,當學者們仔細閱讀這些文字時,一個被官方史書刻意掩蓋的吳三桂形象逐漸清晰,這位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叛徒”,似乎有著未曾言說的苦衷。
一紙被掩蓋的辯解
1673年冬,云南昆明,六十二歲的吳三桂站在平西王府中,手中緊握著一份即將震動天下的檄文,這位曾經引清兵入關的將領,此刻卻要號召天下共同討伐清廷。
這篇起兵宣言的命運卻出人意料,隨著吳三桂兵敗身亡,清廷發動了一場徹底的銷毀運動,所有反清檄文在中國境內消失得無影無蹤。
誰也沒想到,在遙遠的日本江戶,幕府儒官林恕父子編纂的《華夷變態》中,這篇檄文被完整保存下來,當現代學者重新發現這份文件時,其中的內容令人震驚:
“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一時李逆倡亂,聚眾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干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逃遁。”
吳三桂在檄文中將自己描繪成一個忍辱負重的忠臣形象,他聲稱當初并非投降清朝,而是“借兵”為崇禎皇帝復仇,清兵入主中原后卻“逆天背盟”,竊取了大明江山。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朝鮮使臣的記錄中,清廷貝勒尚善在勸降吳三桂時竟也承認:“王在明時,不過一總兵官耳,國破不降,而能請兵滅賊,以復君仇者,可謂盡忠于明室矣,”這些文字讓一個被清廷精心構建的歷史敘事開始崩塌。
夾縫中的生死抉擇
1644年的春天,大明王朝瀕臨崩潰,李自成大軍逼近北京,崇禎皇帝將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吳三桂身上,這位年輕的將領出身將門,父親吳襄是明朝錦州總兵,他本人更是崇禎開設武科時的武狀元。
三月十九日,當吳三桂率軍行至河北豐潤時,噩耗傳來:北京陷落,崇禎皇帝自縊煤山,這位曾多次拒絕清軍勸降的將領突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吳三桂最初的選擇并非降清,在父親被李自成扣押的情況下,他一度接受了農民政權的招安,率軍西行準備歸順,但途中接連傳來的消息改變了一切。
李自成在京推行“追贓助餉”,對明朝舊臣進行系統性掠奪;吳家遭到抄家,父親被嚴刑拷打;更讓吳三桂無法忍受的是,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劉宗敏霸占。
與此同時,清廷方面傳來消息,早先降清的洪承疇、祖大壽等明朝舊臣都獲得了優待和重用,前有李自成十萬追兵逼近山海關,后有多爾袞率領的清軍虎視眈眈,吳三桂最終選擇了那個改變歷史的決定:打開山海關大門。
在日本的檄文中,吳三桂如此描述那個艱難時刻:“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這或許正是他當時真實的心理寫照。
一個武將的沉浮人生
清軍入關后,吳三桂成為清廷最鋒利的刀,他率軍從山東打到陜西,又從四川打到云貴,最終在緬甸邊境俘虜南明永歷帝,并將其絞殺,為表忠誠,他親手斷絕了明朝最后的血脈。
清朝給他的回報是豐厚的:平西王的封號,統治云南的特權,幾乎獨立王國的地位,然而表面的榮華掩蓋不了內心的不安。
吳三桂深知自己不過是清廷統一過程中的一枚棋子,而曾經背叛明朝的經歷更讓他時刻擔憂新主子的態度。
康熙初年,隨著清朝統治日益穩固,削藩的意圖逐漸顯露,清廷先是以各種借口收繳了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接著剝奪他在云南的司法特權,最后將他的親信調離關鍵崗位。
曾經不可一世的平西王被一步步架空,1673年春,平南王尚可喜上書請求回遼東養老。年輕的康熙皇帝抓住機會,不僅批準其請求,更直接下達了撤藩令。
時年六十二歲的吳三桂面臨著艱難抉擇:放棄權力安享晚年,還是冒險一搏?“王在明時,不過一總兵官耳”,當年貝勒尚善的話此刻顯得格外刺耳。
吳三桂明白,即使放棄兵權,一個曾經背叛過主子的武將,在新朝也難有善終,十一月,吳三桂誅殺云南巡撫朱國治,換上明朝衣冠,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號起兵反清
一個叛將的末路
起兵之初,形勢似乎對吳三桂極為有利,云南、貴州、湖南迅速落入其手,福建耿精忠、廣東尚之信相繼響應,四川、陜西也有將領倒戈,反清烽火瞬間席卷半個中國。
然而好景不長,吳三桂在軍事上犯下致命錯誤,占領湖南后,他拒絕渡過長江北上,喪失了直搗中原的最佳時機。
在政治上,他的舉措更是自毀長城:一方面打著“興明”旗號,另一方面卻在1678年急不可耐地在衡陽稱帝,建立“大周”政權。
這一舉動徹底暴露了他的野心,使“反清復明”的號召淪為笑談。民間流傳的諷刺道:“當年擒永歷,今日復大明?”
與此同時,康熙展現出超乎年齡的政治智慧,他采取“以漢制漢”策略,啟用張勇、趙良棟、蔡毓榮等漢將對抗吳三桂,避免滿漢民族矛盾激化。
清廷還利用吳三桂與其他藩王的矛盾,尚之信拖延兩年才起兵響應,耿精忠與臺灣鄭氏勢力內斗不休,最終皆被清廷分化瓦解。
1678年秋,六十七歲的吳三桂在湖南衡陽病逝,臨死前望著未竟的事業,不知是否想起三十四年前那個改變命運的決定,三年后,清軍攻入昆明,吳三桂的子孫被趕盡殺絕,轟轟烈烈的三藩之亂徹底落幕。
吳三桂病逝后,清軍在其居所搜出一封未寄出的信,信中寫道:“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豈料狡虜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踞燕都,竊我先廟神器。”
這些文字與他在日本發現的檄文如出一轍,三百多年后,當學者們對比朝鮮的《使臣來華所見所聞記錄》、日本的《華夷變態》和清朝官修《清圣祖實錄》時,吳三桂的形象在多種史料折射下變得復雜而立體。
清廷將朱元璋畫像丑化成麻臉,在《明史》中肆意篡改前朝事跡,而吳三桂,這個曾為清朝平定半壁江山的“平西王”,最終在官方史書中被簡化為“委身從賊”的叛徒,歷史由勝利者書寫,但真相總會在縫隙中頑強留存。
參考文獻:
吳三桂討清《檄文》原文本考——徐凱.《清史研究》2017.0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