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秋,南疆風聲鶴唳。據說,當時軍委想找人去坐鎮南疆,還真的把目光投到了抗美援朝的“老戰神”鄧華身上。你敢信?這么多年過去了,他大概已經快70歲,還帶著一身老毛病。上一次在朝鮮指揮百萬大軍的風采,好像還在昨天。但這回,他沒有“披甲上陣”,反倒是一口回絕了。
其實,這種拒絕,有人覺得是惜老之明,也有人感慨,真正的軍人有時不是要沖在最前面,而是明白什么時候該退下。我想,鄧華的決定,說到底,可能是一種清醒和自知。他身體真的不行了,嚴重的肺氣腫,哪還有力氣在前線拼殺?更重要的是,他都離開軍隊十八年了,南疆現在什么情況他自己都摸不清,還硬扛這個重任...說實話,擱誰誰也得打鼓吧。
誒,其實那年頭,找個能扛重活的老將,真不是件容易事。新中國初成立的那些開國元勛,一個個都走到人生的“下半場”。有的身體不好,有的干脆已經仙逝。軍委之所以選鄧華,大概還真有點“無將可用”的意思吧。
說到鄧華,這人到底有多厲害?抗美援朝最艱難時,是他和彭德懷的黃金搭檔扭轉戰局。上甘嶺那會,多少人敬佩他的指揮。只是,后來因為各種原因,鄧華離開部隊,一晃幾年沒再碰“真槍實彈”的事。突然又讓他回來,自己都覺得底氣不足吧。
那他這次“拒帥”,是不是怕擔責?我總覺得不是。反倒像是一種不把國家大事當小事的骨氣——我身體不能拖大家后腿,這點擔當不能沒有。后來對越自衛反擊戰,許世友和楊得志挑了大梁。鄧華雖未親自上陣,但這種自知和克制,說不定比一腔熱血還關鍵。有時不做,也是做。
講真,有時候最難的不是沖上去拼搏,而是看清楚自己能不能勝任。鄧華的那句“我不愿誤國家大事”,現在聽著還是挺讓人動容的。老兵的風骨未必一定要體現在沙場上,更多時候,是能在該退時走得干脆利落。歷史,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不是嗎?
你怎么看,要是讓你提筆寫鄧華這一決定,會想稱贊他的退讓,還是會覺得他錯失了“封神”的機會?這個話題,我琢磨著,也許永遠會有不同答案吧。你要是有啥看法,來評論區聊聊唄,我是真的挺想聽大家的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