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將于9月1日起實施。為推動技術規范落地實施,工業和信息化部等4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強化電動自行車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 加快新產品供應的意見》。
當前我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約3.8億輛。新國標將從哪些方面完善管理?如何保障電動自行車行好安全路?記者進行了采訪。
推動新版技術規范落地實施
電動自行車與人們生活出行息息相關,其產品質量、安全性事關每個家庭。近年來,電動自行車各類安全事故頻發,需要各方協力筑牢全鏈條安全防線。
青島膠州市少海瀾山小區工作人員引導居民將電動自行車停進集中充電點。新華社記者李紫恒 攝
建立標準體系是強化電動自行車隱患治理的源頭。去年底,新修訂的技術規范發布:嚴格限制電動機最高轉速等關鍵參數、不再強制安裝腳踏騎行裝置、放寬鉛蓄電池車型重量限值……一系列調整著眼于提升電動自行車安全水平、更好滿足消費者使用需求。
“標準要切實發揮作用,還需各方把標準學好、用好。”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介紹,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消防救援局編制印發了此次意見。
標準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意見部署多個環節同步推進——
生產環節,幫助生產企業充分理解技術規范要求,加快新產品量產上市;指導企業合理安排生產節奏,及時消化不符合新標準的庫存車輛。
檢測認證環節,指導檢測認證機構及時按照技術規范開展能力建設,強化檢測認證與生產環節的銜接。
流通銷售環節,充分發揮以舊換新政策效應,鼓勵消費者淘汰更新不符合新標準的產品。
登記上牌環節,提出登記前嚴格審查發票、產品合格證等證明,杜絕為電動摩托車、電動輕便摩托車辦理電動自行車牌證的現象。
記者了解到,目前電動自行車企業、銷售門店、管理部門等多方面正圍繞新國標進行調整、適配,加快形成適應新國標要求的產業生態、監管模式。
做好新舊標準有效銜接
距離新國標實施還剩1個多月,如何做好政策銜接、實現新舊標準車輛平穩過渡?
“新修訂的技術規范設置了8個月的生產過渡期,9月1日正式實施后還有3個月的銷售過渡期。”何亞瓊說,此次印發的意見也從加快新標車研發生產、強化檢測認證保障、合理控制舊標車增量等方面著手,推動新舊標準有序更替。
消費者在廣西梧州市萬秀區一電動自行車銷售門店選購電動自行車。新華社發(何華文 攝)
記者走訪了解到,有關部門定期調度重點生產企業新產品車型研發設計、配件采購、樣車試制、檢驗檢測等工作進度,指導企業盡早推出符合新標準的產品。目前,雅迪、愛瑪、臺鈴、綠源4家企業已獲得14張新版標準的CCC證書。
“新國標對關鍵指標要求的升級,對雅迪而言,這是技術升級和產品迭代的契機,讓產品在安全性、品質和用戶體驗上邁上新臺階。”雅迪科技集團輪值總裁周朝陽告訴記者,公司在塑件、線束、電池盒上應用了等級更高的阻燃材料;全面升級智能科技,實現了無鑰匙解鎖、離車自動落鎖等功能。
綠源電動車自6月起逐步推行新舊產線柔性并行策略,依托智能排產系統實現產能的動態優化調配,確保在9月1日前100%完成新國標產品的生產切換。
“我們還推出以舊換新補貼、車輛租賃等多元化模式,加速舊標車淘汰進程,確保12月1日前實現舊標車合規清零。”綠源集團副總裁陳文勝說。
記者在北京多家銷售門店看到,不時有消費者進店選購,詢問以舊換新政策細節。一名經銷商告訴記者,在以舊換新等政策的加持下,門店可以如期完成舊標車庫存清零,全面轉向銷售新標車。
商務部數據顯示,全國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全部開展實際置換。1至6月,全國以舊換新方式銷售電動自行車月均環比增長113.5%。
電動自行車隱患治理仍需加力推進
去年以來,全國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行動穩步推進,但行業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需多方合力推動解決。
安全生產檢查人員在北京市大興區天宮院街道的居民樓電梯內張貼電動自行車安全使用宣傳畫。新華社記者李欣 攝
有序的停放和充電是電動自行車安全使用的重要一環。目前,全國住宅小區已建成投用充電端口3900余萬個,住宅小區總體配建比約為20%。
“一些地方充電設施的缺口仍較大,部分用戶沒有養成安全停放充電的習慣。”國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監督司一級指揮長孫毅軍表示,國家消防救援局將與有關方面共同推進使用環境的改善,也呼吁廣大用戶規范自身行為,共同營造安全文明的使用環境。
老舊車輛的安全隱患不容忽視。據悉,各省份已掌握老舊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底數,其中山東、河南、江蘇、四川保有量超過3000萬輛。
“我們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電動自行車老舊鋰電池報廢回收體系建設。”何亞瓊介紹,今年已將老舊鋰電池健康評估和報廢回收作為重點指標之一,納入對各省份的安全生產考核巡查。
此次印發的意見明確,加強電動自行車火災及亡人交通事故全鏈條溯源調查工作,對于調查過程中發現的產品質量問題,依法依規嚴肅查處等。
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實施電動自行車企業“白名單”制度,引導企業規范生產、規范經營。
受訪人士表示,整體來看,需要各方相向而行、協同發力,讓標準與技術創新、標準與城市建設、標準與產業發展更好結合,全鏈條推動電動自行車隱患治理,讓電動自行車更好服務百姓出行。(周圓、黃昊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