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王阿姨又一次渾身冷汗地驚醒,這已經是本周第三次了。她摸著不斷消瘦的身體,心里犯嘀咕:可能真該去醫院看看了。一個月后,當醫生告訴她"早期胰腺癌"時,她懊悔不已——那些被她忽視的"小癥狀",竟是癌癥在身體里敲響的警鐘。
你?有?無這樣的經歷:總覺得身體有些不對勁,但又說不上來具體哪里出了問題,最終選擇"扛一扛"?這個決定可能比你想象的危險得多。
作為一名從醫20年的腫瘤科醫生,我親眼目睹了太多本可避免的悲劇。多數惡性腫瘤在早期都有跡可循,問題是,這些跡象常常被我們當成"小毛病"輕易放過。研究顯示,癌癥早診率提高10%,生存率可提升30%以上→但現實是什么?我國惡性腫瘤確診時已有60%處于中晚期!
我曾接診過一位58歲的李教授,他是某重點大學的資深學者,平時飲食起居極有規律。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健康模范",也栽在了對身體信號的忽視上。李教授最初只是覺得自己有些疲憊,偶爾胃部不適,他歸因于工作壓力大——直到半年后,確診為胃癌中期。
別讓這樣的故事在你身上重演。今天,我要告訴你那些被忽視的"癌癥信號",以及最該定期檢查的3個身體部位。
以下7個癥狀出現,十有八九與惡性腫瘤有關:
1.不明原因的持續消瘦
你是否發現自己沒有節食,卻在短時間內明顯瘦了下來?這可不是什么好事。惡性腫瘤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偷走"你身體的營養,導致體重下降。如果3個月內非主動減重超過體重的5%,警惕性要立刻提高。
我曾經接診一位患者,半年內莫名其妙瘦了15斤,他還為此高興了一陣,認為是自己"新陳代謝好"?!獠恢?,這是肺癌在他體內瘋狂生長的信號。
2.持續性的疼痛
疼痛是身體的求救信號。如果某個部位的疼痛持續超過2周,且不是因為明確的外傷或過度運動導致,就值得高度重視。特別是背痛、骨痛、頭痛或腹痛,可能是腫瘤壓迫或轉移的警示。
"痛"這個字像個小人被卡在"病"字里——你的身體就是這樣通過疼痛在呼救!
3.異常出血
無論是咳血、便血、痰中帶血,還是女性的不規則陰道出血,都可能是腫瘤侵蝕血管的表現。權威研究表明,超過40%的早期肺癌患者都有過痰中帶血的情況,卻被當成"上火"輕易忽略。
就像自來水管突然漏水,不可能是"天氣熱"造成的,一定是管道出了問題!
4.長期不愈的傷口或潰瘍
皮膚或粘膜上的傷口如果超過3周不愈合,尤其是口腔、舌頭或皮膚上的潰瘍,需要警惕。這就像家里的墻面一直在滲水,修了又壞——表面上看是墻的問題,實際可能是結構出了大問題。
5.不明原因的發熱或盜汗
身體突然發熱,卻查不出感染原因,或者夜間盜汗(睡覺時大量出汗,醒來后衣服濕透),可能是血液系統腫瘤如淋巴瘤的信號。全國腫瘤登記數據顯示,近25%的淋巴瘤患者首發癥狀就是不明原因發熱→這就像你家的暖氣系統失控,沒有原因地忽冷忽熱。
6.吞咽困難或消化習慣改變
突然出現吞咽困難或感覺食物"卡"在喉嚨,可能是消化道腫瘤的信號。持續2周以上的腹瀉或便秘交替出現,也需要警惕結直腸癌的可能。
臨床數據顯示,超過65%的食管癌患者在確診前3-6個月就已出現吞咽不適,卻被當成"喉嚨炎"或"胃食管反流"。
7.持續性疲勞
無論怎么休息都感覺疲憊,這不是簡單的"累",而可能是腫瘤消耗你身體能量或影響造血功能的表現。就像手機不管怎么充電,電量都上不去——肯定不是你充電的方法有問題,而是電池出了故障!
三甲醫院研究表明,約82%的腫瘤患者在確診前3個月都有明顯的疲勞感,卻被簡單歸因于"工作壓力大"或"年齡增長"。
以上癥狀出現不一定就是癌癥,但如果持續時間超過2周,尤其是多個癥狀同時出現,就該引起高度警惕了。
哪些部位最容易被癌癥"偷襲",值得我們定期檢查呢?
最值得每年檢查的3個身體部位:
1.消化系統
我國胃癌和結直腸癌發病率居高不下,且早期癥狀不明顯。數據顯示,消化道腫瘤占我國惡性腫瘤的近40%,但早診率不足30%!
40歲以上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胃鏡和腸鏡檢查,這就像給汽車定期檢查發動機和排氣系統——看不見不代表沒問題!
我曾接診一位患者說:"醫生,我從不吃辣,不抽煙,為什么會得胃癌?"→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規律飲食習慣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胃癌,與是否吃辣無直接關系。
2.呼吸系統
肺癌已成為我國第一大癌癥殺手,每年新發病例超過78萬,而且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
長期吸煙者、有職業暴露史者(如長期接觸石棉、鉻、砷等)、有家族史者,建議每年進行一次低劑量CT檢查。這就像定期檢查家里的空氣凈化系統——你看不見空氣有多臟,但肺卻能"看見"。
3.內分泌系統
甲狀腺結節非常常見,大部分是良性的,但約有5-10%可能是惡性的。醫學統計顯示,超過70%的成年人都有甲狀腺結節,但只有不到30%的人意識到這一點→因為它們通常不疼不癢。
女性還應關注乳腺健康,35歲以上女性每年進行一次乳腺鉬靶或超聲檢查,這比你每年更換的智能手機更重要!
"預防勝于治療"這句話,用在癌癥上再合適不過。但許多人對癌癥篩查存在誤區,讓我們一一澄清:
誤區一:沒癥狀就不用檢查
大錯特錯!多數早期腫瘤就是沒有明顯癥狀的?!吨腥A腫瘤雜志》發表的研究顯示,通過篩查發現的早期腫瘤中,約65%的患者主觀上"完全沒有不適"。
這就像房子的地基出現裂縫,你在屋內可能完全感覺不到,等到墻壁開裂、地板下陷時,問題已經嚴重了。
誤區二:年輕人不會得癌癥
這個想法正在害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近年數據顯示,40歲以下癌癥患者比例已從十年前的不足10%上升到如今的近18%。熬夜、高壓、不規律飲食、環境污染等因素,正讓癌癥"青睞"年輕人。
誤區三:做了全身體檢就萬無一失
普通體檢可能漏掉早期腫瘤!常規體檢對于發現早期腫瘤的靈敏度僅為30-40%。針對高危人群的專項篩查(如胃鏡、腸鏡、低劑量CT等)才是發現早期腫瘤的有效手段。
除了定期體檢,平時我們還能做些什么來預防癌癥呢?
科學防癌的四個維度:
1.戒煙限酒
吸煙是肺癌的頭號風險因素,也與口腔癌、食管癌等多種癌癥相關。數據顯示,約30%的癌癥死亡與吸煙直接相關。
我常對患者說:"每一口煙都是在給癌細胞加油,每一次戒煙都是在給生命續航。"
2.保持健康體重
肥胖與多種癌癥風險增加有關,尤其是乳腺癌、結直腸癌和子宮內膜癌。研究表明,BMI每增加5個單位,癌癥風險平均上升10%。
3.合理膳食,多運動
高纖維、低脂肪、多蔬果的飲食模式可降低多種癌癥風險。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可降低癌癥風險約20%。
4.定期篩查,重視癥狀
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篩查項目,同時對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保持敏感。早發現早治療是提高癌癥治愈率的關鍵。
從今天開始,請對自己的身體多一些關注:睡前花5分鐘,輕輕觸摸頸部、腋下、腹部,感受有無異常;每周抽出10分鐘,回想這周身體有無不適;每月記錄一次體重變化。這比你刷短視頻花的時間少得多,但意義卻大得多。
你的身體總是先于你的意識發現問題。傾聽它的聲音,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參考文獻:《中華腫瘤雜志》2023年第45卷第3期《我國惡性腫瘤早期篩查現狀與挑戰》、《中國癌癥雜志》2022年第32卷《常見惡性腫瘤早期征象與篩查策略研究進展》、《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24年第58卷《我國重點人群癌癥篩查指南(2023版)》、《中國腫瘤臨床》2023年第50卷《我國惡性腫瘤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及防控策略》、《中華醫學雜志》2022年第102卷《惡性腫瘤早期診斷中的常見臨床表現分析》 (聲明:本文為健康科普內容,部分故事情節為方便理解而虛構,信息參考了權威醫學資料與專業知識,但不代表個體化診療建議。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咨詢醫生或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