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微微發紅已算“天灸”?但傳統藥灸的灼熱感與后續水泡形成,才是嶺南天灸療法薪火相傳的靈魂。
嶺南的七月,臺風帶來的雨水未能阻擋廣東人奔赴醫院的腳步。初伏首日,各大醫院內,男女老少在診室前排起長隊,等待那一劑小小的藥貼敷上后背。
這股“三伏灸”熱潮背后,是嶺南人代代相傳的養生智慧。但當我看到現今醫院不發泡的操作時,內心卻升起一股隱憂:當發泡被刻意規避,天灸還是天灸嗎?
據悉天灸療法在嶺南地區的歷史可追溯至晉代。葛洪與鮑姑夫婦在《肘后備急方》中便記載了此類驗方。千百年來,這種“藥物發泡灸”通過刺激穴位,使皮膚自然充血、起泡,達到祛除寒邪的效果。
天灸療法并非簡單的藥物敷貼,它是氣候濕熱、瘴癘肆虐環境中孕育的生存智慧。古代醫家發現,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段,人體肌膚腠理開泄,經絡氣血流通。此時將辛溫藥物敷貼于穴位,可充分借助天陽之助,使藥效更易透皮吸收。通過對穴位的刺激放大效應,藥物能增強經絡傳導,從而調節肺、脾、腎等臟腑功能。
藥物選擇體現著古人智慧。嶺南傳統天灸多用通經走竄、開竅活絡之品,氣味俱厚之品,甚至血肉有情之品。斑蝥、毛莨、巴豆、生天南星、生半夏——這些現代人聽來陌生的藥材,正是傳統天灸的核心成分。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對皮膚有強刺激性,能引發局部充血、潮紅甚至起泡。
如今走在醫院的天灸區,“確保不發泡”幾乎成為醫護人員的統一口徑。這令筆者不禁發問:當發泡被刻意規避,天灸還是天灸嗎?
發泡本是天灸的核心機理。有傳統灸法資深人士指出:“天灸原本就叫發泡灸,按傳統理論,灸至起小水泡效果最好。”皮膚發泡后形成的持續性刺激,正是天灸療效的關鍵。水泡產生后,藥物成分能通過皮膚破損處持續滲入體內,對穴位產生長效刺激。
現代醫院回避發泡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患者不理解,易引發糾紛;二是發泡后護理不當可能導致感染。在追求“安全無痛”的醫療消費主義浪潮中,傳統療法的精髓正在被稀釋。現今醫院的天灸操作規范已遠離發泡要求。成人貼敷時間被限制在40分鐘-1小時,兒童更縮短至20-30分鐘。醫護人員會提醒患者:“貼至皮膚潮紅即可,避免灼傷”。
醫院規避發泡的現實考量不難理解。現代都市人皮膚嬌嫩,加上南方天氣悶熱,水泡護理不當易引發感染。對糖尿病人等特殊群體,發泡確實存在風險。
然而,當三伏天灸變成溫和無感的“皮膚貼”,其“冬病夏治”的核心功效還剩幾分?一位堅持傳統發泡灸的老中醫曾向我感慨:“無泡之灸,如無刃之刀,形式雖在,鋒芒盡失。”
2025年的三伏天從7月20日初伏開始,中伏為7月30日,末伏則是8月9日。每伏期內的任何一天都可進行敷貼治療,并非僅限于首日。三伏天灸主要針對虛寒性疾病。呼吸系統的過敏性鼻炎、哮喘,消化系統的慢性胃腸炎,以及風濕性關節炎、痛經等,都是其適應癥。這類患者多有手腳冰涼、畏寒喜暖的特征。而熱性體質者、孕婦、皮膚易過敏者則不宜接受天灸。
傳統天灸護理要求嚴格。敷貼后需避免生冷飲食,忌食蝦蟹等發物;不宜立即進入空調房,以免毛孔驟閉影響藥效;2小時內不碰冷水。這些禁忌筆者認為還是必須遵循。
面對傳統發泡灸與現代無泡灸的爭議,中醫界正在探索平衡之道。一些醫院為兒童天灸調整配方:減少刺激性藥材比例,用蜂蜜代替姜汁,選擇肺俞、膻中等表淺穴位。對于畏懼發泡又希望獲得“冬病夏治”效果的人群,中醫師們開發了多種替代療法。
筆者認為發泡的意義在于長效刺激,可以選擇溫和的形式,但也不能失去長效的意義。所以可以在三伏天全程持續使用溫和的貼敷,或持續溫和艾灸。想進一步了解操作細節的朋友,可聯系研究會相關工作人員。
傳統療法如同一條河流,在現代化醫療體系的峽谷中奔流前行。發泡與不發泡之間,是古老智慧與現代安全的永恒張力。而真正的傳承,或許不在于是否留下水泡,而在于是否保留了那股穿透寒冬的溫熱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