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吹空調,真的可能吹出人命。近期又有年輕人因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內突發猝死,這已經不是個例。
作為臨床醫生,我每年夏季都會接診大量因不當使用空調而誘發疾病的患者,從輕微感冒到嚴重心肺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背后機制并不簡單。
空調并非元兇,但錯誤使用確實可能成為壓垮身體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們必須警惕5個關鍵風險點,這些往往被忽視,卻關系生死。
首先是溫差過大導致的血管劇烈收縮。人在炎熱環境中,外周血管擴張以散熱,當驟然進入低溫空調房,血管會瞬間收縮,極易誘發冠狀動脈痙攣。
對于有基礎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可能在幾分鐘內因心肌供血不足出現心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
一項發表于《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的臨床研究顯示,夏季心梗發作的高峰時段集中在早晚空調使用頻繁的時間段,和溫差變化密切相關。
其次是冷空氣長時間刺激呼吸道黏膜,引發急性炎癥反應。我接診過一位年輕白領,連續3天在辦公室空調直吹,出現咽痛、咳嗽、發熱,確診為急性氣管炎并發展為肺炎。
這種情況在年輕人中并不少見。冷空氣會使氣道上皮纖毛功能減弱,清除病原體的能力下降,再加上空調循環系統中常藏有細菌、霉菌,極易造成呼吸系統感染。尤其免疫力稍低者,可能在短時間內病情迅速加重。
第三個風險點是空調環境中空氣干燥,誘發黏膜干裂及水分丟失。空調運行時會降低空氣濕度,使得眼結膜、鼻腔、咽喉等部位出現干澀、刺痛、鼻出血等癥狀,同時加速體表水分蒸發,造成隱性脫水。
許多人在空調房中待久了會感到疲倦、口干、心悸,這并非虛弱,而是輕度脫水的表現。一項2023年國內多中心調查指出,夏季空調房中體液丟失速度比常溫環境快22%左右,尤其老年人感知遲鈍,更容易忽略這些信號。
更隱蔽的危害來自于空調濾網與風道中積存的微生物。不少人家的空調一年只開夏天,清洗卻三四年都沒做過。
濾網上積累的灰塵、霉菌、病毒顆粒在開啟瞬間隨著冷風進入呼吸道,可能引發所謂的“軍團菌肺炎”或“空調病”。
這種感染初期癥狀與感冒相似,但進展極快,常伴有高熱、寒戰、呼吸困難,嚴重時可引起呼吸衰竭。據《中華傳染病雜志》2022年數據,我國每年確診軍團菌感染病例約1200余起,夏季占比超過六成。
第五個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是長時間處于低溫環境對代謝系統的全面影響。研究發現,恒溫低溫環境會降低基礎代謝率,影響胰島素敏感性,誘發血糖波動與脂肪堆積。
這是為什么部分人在夏季反而出現“夏季發胖”的原因之一。對于糖尿病患者,長時間吹空調可能導致血糖控制難度加大,甚至誘發酮癥酸中毒等急性代謝并發癥。
另一個臨床常見現象是空調環境誘發的神經系統反應。頭痛、乏力、注意力下降、情緒波動,這些并非簡單“空調病”的表現,而是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失衡的結果。
低溫刺激會增強交感神經緊張度,導致腦血流供應不均,引起血管性頭痛或眩暈。尤其在午睡時直吹空調,醒來后頭痛欲裂,很多人以為是睡姿不當,其實是腦部血管在低溫下的異常反應。
從病理機制來看,空調環境本質上改變了人體處于自然溫濕環境下的調節負擔。人在自然高溫下出汗,是一種主動排熱過程;而空調環境則是被動降溫,剝奪了身體適應熱環境的機會,導致體溫調節系統被“懶惰化”。
長此以往,身體對環境變化的耐受力下降,輕微的氣候波動都可能引發劇烈生理反應,這也是為何有些人一離開空調房就中暑,或者一開空調就感冒。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臨床趨勢是心源性猝死在空調環境中的高發。我國《急危重癥醫學年鑒》數據顯示,35歲以下的猝死病例中,超過35%發生在夜間空調臥室中。
夜間持續低溫會使迷走神經興奮,心率減慢,血壓降低,若本身存在心律不齊或結構性心臟病,極易發生心臟驟停。尤其那些喜歡蓋厚被、溫度調得很低的年輕人,是高危人群之一。
在臨床觀察中,我還發現高血壓患者在空調環境下往往血壓波動更大。低溫會使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導致血壓短時升高或不穩定。
有些患者本已控制良好,一進入空調房血壓瞬間超過160毫米汞柱,若在此狀態下劇烈運動或情緒激動,極易誘發腦出血。中風并非冬季專屬,夏季空調環境下的突發腦卒中同樣頻繁。
再說一個不被重視但日益增多的問題——空調誘發的過敏反應。有些人每到夏天就打噴嚏、流涕、咳嗽不止,查不出病毒感染,往往是對空調中積存的塵螨、霉菌產生了過敏反應。
這類患者常被誤當成慢性鼻炎治療,長期使用抗生素而無效。正確處理是清洗空調濾網、使用空氣凈化設備,必要時用抗組胺藥物干預。
為降低這些健康風險,空調使用有幾個關鍵建議。設定溫度不宜低于26度,室內外溫差控制在6度以內,每使用兩小時應通風換氣,避免長時間直吹,特別是頭部和腹部。
空調濾網需每月清洗一次,若有霉味或異味應徹底清潔風道。夜間可使用定時關閉功能,避免整晚處于低溫狀態。對有基礎病史者,建議隨身攜帶快速血壓計、血糖儀,出現癥狀及時就醫。
這些建議并非“多慮”。空調是好工具,但絕不能忽視它對身體的隱性消耗。很多人以為自己年輕、身體好,不怕這點冷風,但真正威脅生命的往往不是溫度本身,而是身體長時間處于非自然狀態下的慢性失調。每一例“吹空調猝死”背后,都是系統性失衡的結果。
醫學有時候不是治療病,而是提前告訴你哪些習慣可能讓你生病。空調不是兇器,錯誤使用才是問題關鍵。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對身體的信號敏感得如臨大敵,但至少在高溫季節,愿每個人都能多一點警覺,少一點僥幸。
人類進化了百萬年才適應了四季溫差,別讓一個遙控器和風口,輕易打破身體的平衡。對抗酷暑的方法不止一臺空調,最有效的防病方式,永遠是對身體的尊重與理解。
[1]張志強.冠心病患者夏季心絞痛發作特點分析[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22,50(3):188-192.
[2]李文靜.空調相關呼吸系統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華傳染病雜志,2023,41(4):215-219.
[3]王宏宇.夏季空調環境對代謝綜合征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華內科雜志,2024,63(2):97-1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