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南,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喜歡他人,認為他是反偽科學的斗士。80年代社會上流行的玄學,從神功到氣功,贏得不少大人物青睞,就連馬云、趙薇那些人都信,可司馬南一眼就看出這些人都是騙人的,從頭到尾都對這些持懷疑態度,也因此聲名大噪。
而討厭他的人,一致認為不過是個賺流量的噴子罷了,王朔就公開指責司馬南“紙糊的墻,用刀去捅,對真正的墻卻視而不見。”,就連知名老戲骨李立群都公開稱不喜歡司馬南的部分觀點。
大刀終究砍向了自己
沒什么比真金白銀更能考驗一個人的成色了,司馬南生涯中最具戲劇性的一幕,無疑是他的稅務風波,當他還在聲色俱厲地痛斥明星網紅偷稅漏稅是“非常惡劣”的行徑,并熱心腸地向大眾普及相關法規時,北京市稅務局的一紙通告,與人民日報的點名批評,卻像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了他自己臉上。
通告寫得明明白白:2019至2023年間,司馬南通過隱匿個人收入、虛假申報等老套但管用的手法,逃掉了共計462.43萬元的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不僅如此,他還鉆了小微企業優惠政策的空子,一并少繳了企業所得稅75.32萬元,最終,連補帶罰共計926.94萬元,他此前一切“正義凜然”的表現被這一通告映襯得無比蒼白。
更諷刺的是他事后的姿態,面對鐵證,他道歉了,但道歉得不情不愿,他把鍋甩給了合作的MCN機構,聲稱是對方沒信守承諾,忘了替他代繳稅款,這種輕飄飄的“誤會”論,與他當初用放大鏡審視他人時的那股狠勁兒,簡直判若兩人。
嘴上都是主義,心里全是生意
說完了錢,再聊聊情懷,尤其是他最常掛在嘴邊的“愛國”。
“此生無悔入華夏,家住加利福尼亞?”——這句來自學者的公開調侃,像一根刺,精準地扎進了司馬南“愛國”人設的軟肋,起初,當被問及在美國有無房產時,他的反應是暴怒,斥之為無恥的謠言,態度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可沒過多久,當房產信息被實實在在地曝光后,他的說辭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房子是有的,但那是“一個小房子”,是妻子和親戚合伙投資的,主要是為了孩子上學方便,自己并不擁有。這番解釋,充滿了“都是為了孩子”式的中國特色智慧,卻唯獨缺少了當初否認時的那份坦蕩。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他家人的身份問題上,當被問及家人是否移民或持有綠卡時,他最初也是一口咬定,全是謠言,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又換上了一副滿不在乎的面孔,甚至會反問:“就算我們家里人在美國,那又怎么樣?”
這種前后矛盾、反復橫跳的言論,像是在玩一種“我沒說,我說了,那又怎樣”的文字游戲,公眾的疑慮也就在這一次次的自我推翻中越積越深:他口中的“愛國”,究竟是一種發自肺腑的信仰,還是一門吸引流量、方便“割韭菜”的生意?
審判別人的錘子砸了自己的腳
在網絡世界里,司馬南似乎很享受扮演“民間法官”的角色,他樂于用未經證實的信息作為炮彈,對看不順眼的人或事發起猛烈攻擊,然而,言論的飛鏢一旦擲出,有時也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旋,扎傷自己。
他曾僅憑網絡傳言,就對一位陳姓大學教授發起“自我講解”式的道德審判,暗示其存在不當師生關系,視頻一出,流量爆炸,社會嘩然。可官方調查結果最終認定,該教授僅有教學紀律問題,并無男女關系之亂。
被冤枉的教授將他告上法庭,司馬南敗訴,被判刪除視頻、公開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失。錢他倒是賠了,可那份作為公眾人物本該履行的公開道歉,卻遲遲不見蹤影,最后甚至被申請了強制執行,而這種“打人時理直氣壯,挨打后裝聾作啞”的做派,讓他的形象又結結實實地掉了一層漆。
與老戲骨李立群的口水戰,則更像一出現形記,當李立群僅僅表示“不喜歡”司馬南的某些觀點時,他立刻抓著對方言語中的“小辮子”不放,上綱上線,陰陽怪氣,一時間占據了道德高地。
風波愈演愈烈,直到李立群的妻子公開發聲,警告司馬南若再糾纏不休,就要動用一切關系,把他那些在國外的“黑歷史”抖落個干凈,話音剛落,司馬南這邊立刻偃旗息鼓,風波戛然而止。
聚光燈下只剩尷尬的身影
當一個人的信譽被自己反復透支,他曾經引以為傲的影響力,也會隨之貶值。去年六月,司馬南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張與某美女主持人的合影,配文的字里行間,都在暗示是對方主動湊上來求合影,頗有幾分被“倒貼”的得意。
結果,女主持人很快站出來澄清,把事情原委說了個底朝天。原來是她受邀參加活動,禮貌性地和司馬南打招呼,反倒是司馬南主動拉著她,大贊其主持功力,并提議合影,她直言不諱地指責司馬南罔顧事實,利用他人來抬高自己,行為“令人不齒”。
而近期發生在許昌胖東來超市的一幕,更是這種尷尬的集中體現,司馬南興致勃勃地開啟直播,想借著這家網紅超市的熱度再火一把,誰知開播不到十三分鐘,就被現場工作人員客氣地“請”出了直播現場,之后只能在旁人的監督下拍攝。
那個曾經在網絡上呼風喚雨、一呼百應的司馬南,如今在線下卻遭遇如此“冷遇”,這強烈的反差,或許比任何一篇評論文章都更能說明問題——他的那塊“金字招牌”,在許多普通民眾心中,已經銹跡斑斑。
他批判的都風生水起,他自己卻一身爭議
回望司馬南的“批判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曾將矛頭對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曾炮轟聯想集團的楊元慶,他熱衷于組建“民間法庭”,用自己的道德標尺去審判這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人物。
然而,結果卻充滿了反諷,莫言后來當選了中國作協副主席,楊元慶則在兩會期間積極建言獻策。這些被他“審判”過的人,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響,反而在各自的領域里獲得了更多的官方認可和公眾關注。
司馬南自己,卻在一次次的爭議和風波中,將自己從一個備受尊敬的“斗士”,變成了一個形象可疑的“網紅”,他在流量和金錢的驅動下,追逐熱點,罔顧事實,言行相悖,其聲譽也伴隨著這些負面新聞,一步步走向崩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