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近日,安徽理工大學“筑夢魏圩”實踐團應泗縣魏圩村駐村工作隊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邀請,帶著測繪儀器與教育方案,走進泗縣魏圩村。這支由17名師生組成的隊伍,以“教育振興+科技助農+文化浸潤”三維模式,開展為期10天的社會實踐,用專業經緯丈量土地,以創新方案溫暖民心。
智慧教育新范式
實踐團創新構建“診斷—定制—追蹤”教育閉環系統。運用KWL教學評估法,對魏圩小學75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畫像,建立包含認知水平、興趣偏好等6個維度的個性化檔案。開發“生活化教學資源包”,將北斗導航原理轉化為“農田測繪實踐課”。特別設立的“學習力加油站”,通過思維導圖工作坊,大幅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數字技術重塑農業生態
實踐團立足魏圩村實際需求,創新開展“三維技術助農”實踐。該團隊運用國產高分衛星影像構建土壤墑情動態監測系統,結合當地黃泛區土壤特性建立墑情預警模型,為種糧大戶提供差異化灌溉方案。針對該村“南崗北洼”的地形特征,利用遙感高程數據優化排灌系統布局,為新建蓄水池、疏通洼地提供了技術支撐。此外,團隊借助無人機測繪生成三維模型,為拓寬路面、增設會車點等工程提供了精確的坐標參考,確保基礎設施建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面對村民“這技術真能幫咱多打糧食”的贊譽,成員們以嚴謹的態度、務實的作風講解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贏得老鄉們的一致好評,真正做到科技紅利切實惠及廣大農戶,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文化振興雙軌制
實踐團搭建“傳統文化活化+現代文明培育”雙平臺,將城市的文化資源和現代文明帶入鄉村,促進城鄉文化交流融合,“以景帶容”引導村民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一方面挖掘整理《魏圩村志》手稿,運用全景攝影技術留存村落影像,為日后制作“云上村史館”采集第一手資料;另一方面開設“新村民課堂”,開展無人機操作、電商運營等技能培訓。
青春關懷進行時
實踐團創新“成長伙伴”計劃,為留守兒童建立“一人一策”成長檔案。在走訪中發現,個別學生雖家境困難,但滿墻獎狀見證著他們的堅韌。團隊不僅贈送了學習用品,更制定了長期可持續的“四個一”幫扶方案:每周一次課業輔導、每月一本好書共讀、每季一次城市研學、每年一份成長報告。這種持續性的關懷機制,已促成安徽理工大學空間信息學院團委與魏圩村委簽訂長期幫扶協議。(康振智 蔣逸青 虞奇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