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強國行”科技賦能荔浦芋,青春力量助振興
—— 廣西農職大實踐團暑期“三下鄉”書寫興農答卷
實踐團與荔浦市農業農村局專家、校友座談。學校供圖
近期,在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農業工程學院“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的帶領下,“芋見鄉韻,筑夢興農”實踐團隊秉持助力鄉村振興的宗旨,深入荔浦市的農業生產一線以及政企單位,開展了以荔浦芋產業為研究重點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團首站抵達荔浦市農業農村局,與當地農業專家及校友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座談。在座談會上,與會者針對荔浦芋的種植現狀進行了詳盡的探討。調研顯示,目前荔浦芋的種植面積已擴展至5萬畝,每畝地種植株數介于2000至3000株之間,每畝產量約為3000斤。政府對每畝種植提供1600元的補貼。2024年,荔浦市芋頭全產業鏈的產值將突破20億元。這些數據不僅凸顯了荔浦芋產業的規模與活力,也使實踐團成員對當地芋頭產業有了更為直觀且全面的了解。
然而,校友的一句“在這些數據背后,潛藏著產業在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諸多挑戰”,讓團隊意識到調研不能停留在“聽”,更要深入“看”。隨后,實踐團隊深入茶城、修仁、青山等鄉鎮的種植基地進行實地考察。在羅老二御芋緣家庭農場,農場主羅先生說:“要想芋頭‘軟糯香甜’,非得等霜降后收不可,但生長期長,種植風險也跟著漲。”田埂上,學生們的筆記本記得密密麻麻:傳統培土、輪作技術保住了品質,可傳感器監測、智能調控等數字農業技術雖提效明顯,卻仍繞不開三大難題——二倍體品種遺傳改良難,單個芋頭多在2-3斤;病蟲害和連作障礙反復困擾農戶;市場需求旺,單產卻遲遲難突破。
泥土的氣息里,藏著產業最真實的脈搏。實踐團成員一邊記錄土壤濕度、植株間距等細節,一邊與農戶嘮家常,把“書本知識”與“田間經驗”反復比對,逐漸摸清了荔浦芋產業的“家底”與痛點。
“產業要升級,技術得先行。”帶著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實踐團指導老師黃群策教授帶領團隊在田間地頭為農業專家和農戶開起了“技術研討會”,闡述了新的技術理念。針對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的荔浦芋遺傳改良的技術層次比較低、生產應用的品種較為單一化和產量潛力比較低等問題,實踐團成員運用遺傳學知識,提出了兩項新的技術思路:其一,采用染色體組多倍化技術創造荔浦芋人工新物種,以便高效而快速地提高荔浦芋的產量潛力、抗逆性及其實用價值;其二,借鑒雜交水稻的技術原理,通過異源基因的重組技術實現荔浦香芋高效地種質創新和遺傳改良。
在荔浦市農業農村局的座談會上,實踐團根據荔浦市和全國香芋產業的生產現狀,大膽提出的通過染色體組多倍化途徑和技術革新對香芋種質資源進行快速而有效地遺傳改良的新技術思路,得到了當地領導和技術人員的高度贊同和肯定。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理論研討到技術落地,這場“三下鄉”活動讓實踐團成員對“學以致用,服務農業”有了更深的體悟。看著農戶們頂著烈日培土的身影,學生覃王吉在日記里寫道:“鄉村振興’原來就是腳下的泥土、農戶的笑容和每一株努力生長的芋頭。”
如今,荔浦芋的田壟間,飽滿的果實破土而出,更孕育著青年與鄉村共成長的蓬勃希望。展望未來,期待在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農業工程學院“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的專業指導下,“芋見鄉韻,筑夢興農”實踐團能用學識為產業注入動能,以青春腳步踏遍鄉村振興的廣袤土地。正如實踐團成員所言:“鄉村振興的考卷,要在田野里落筆作答。我們會懷揣這份初心,讓更多科技成果扎根沃土,讓青春力量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綻放璀璨光彩。”(粟志坤 晁雪庭)
實踐團調研羅老二御芋緣家庭農場。學校供圖
實踐團合影。學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