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吃的荔枝到底從哪來?
最近劉德華參演的電影《長安的荔枝》熱映,
其獨特的荔枝運輸方式,又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其實,如果是在三十年前提出這個問題,
90%的人都會回答你,這還用問,當然是從嶺南來!
但是現在,可能有一大半人會反駁你:胡說,明明就是來自四川!
為什么會這樣呢?
一天吃掉三百顆,都怪你個蘇東坡
和早些年大家認為三國最聰明的是諸葛亮,聽完易中天以后都改投郭嘉一票一個道理,
新專家總要力推新道理,不然何以樹立權威。
關于楊貴妃吃的荔枝從哪來的意見分歧,
源頭其實也在同一個人身上,那就是——
蘇東坡!
除了他是大文豪之外,我們還知道蘇東坡好吃,憑一嘴之力,發明了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魚、東坡涼粉、東坡羹、東坡餅、東坡羊脊骨,甚至烤生蠔……是著名美食家。
他寫荔枝最有名的詩句,無疑是“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是一句非常洗腦的詩,基本上一旦記住了,一輩子就忘不掉。
所以提到荔枝,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嶺南,也就是廣東荔枝。
但是,蘇東坡卻有另外一首詩,明確指出了唐朝進貢的荔枝出處:
蘇東坡在《荔枝嘆》中寫道: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也就是說永元年間的荔枝來自交州(今廣東番禺一帶),
天寶年間的荔枝來自涪州(四川中部一帶)的意思。
而天寶,正是楊貴妃吃荔枝時的年號。
為了增加可信度,蘇東坡還親自注解:“唐天寶中,蓋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路進入。”把路線都說得明明白白。
有了這個依據,許多專家篤定的認為,楊貴妃吃的是四川荔枝。
蘇東坡靠譜?還是唐代詩人可信?
但這又有一個問題,蘇東坡生活的年代,
和楊貴妃相差了三百年,他的消息就準確可靠嗎?
要知道,蘇東坡可有寫《赤壁賦》弄錯地方的前科……
并且有相當關鍵的一點,
幾乎所有關于唐朝荔枝從四川來的記載,都是在宋代以后,有沒有可能是以訛傳訛?
因為朝史書有明確記載,說楊貴妃吃的就是廣東荔枝:
唐人李肇的《唐國史補》中說:“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
而在文藝界,另一位圣人級別的“老實人”杜甫,他是這樣描寫的:
憶昔南海使,奔騰進荔枝——《病桔》
炎方每續朱櫻獻,皆是嶺南貢荔枝——《解悶》
不管官方還是民間,唐朝相關記載基本指向廣東荔枝。
而宋代權威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也在《資治通鑒》中這樣描述:“妃欲得生荔枝,歲命嶺南馳驛致之。”
再往前追溯,三國吳康泰《扶南記》記載:“荔枝始傳于漢世,初惟出嶺南,后出蜀中。”也說明了四川雖有荔枝,但確實出現比廣東晚。
由此看來,從歷史角度出發,四川人楊貴妃吃廣東荔枝的可能性更大。
但是,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人偏向四川荔枝呢?
主要還是源于如何實現的問題。
畢竟,廣東路程實在太遠!
技術問題咋解決?大鵬的方法靠譜嗎?
對于古人的技術水準,現代人態度比較兩極分化:
極度相信和極度不相信:
極度相信的人認為古人造的木頭飛機能上天;
極度不相信的人認為數學家祖沖之不如現在小學生。
其實,對于現代人來說,單單皇宮夏天喝冰鎮飲料這一點就無法理解,要是沒有冰箱,讓你把冰塊保存一天也難……
但這個疑問,早已被相關遺跡和記錄證實可以實現。
但楊貴妃死了,馬車和運送的人也早灰飛煙滅了,他們到底有什么小妙招,再在只能靠猜了,電影《長安的荔枝》,其實也只是許多猜測之一……
隨著電影熱映,有專家也趕出來湊熱度了,結合歷史,大概就有這么幾種辦法:
裹上泥巴;
裝竹筒里,再封泥巴;
和泥巴一起搬,跟弄盆載似的……
好像和泥巴杠上了,效果如何不知道。
只不過,現在已經沒必要試了,
畢竟現在的保鮮技術,再結合科技與狠活,別說讓荔枝不壞了,就算讓楊貴妃千年不壞也不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