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壩遺址勾勒巴人脈絡,王維舟故居承載紅色初心,劉家大院留住鄉土古韻,宣漢民歌流淌歲月清音……一張張飽含深情的宣漢文化遺產名片,述說著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一場場精彩的非遺展演,喚醒了宣漢兒女骨子里的文化記憶。
宣漢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巴風土韻源遠流長。這里有5300多年的考古文明史、2300多年的建制史,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項。
近年來,宣漢縣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大力開展文化挖掘傳承活動,積極探索保護為本、文化為魂、產業為基、融合為要模式,守護好文化遺產的“根”和“魂”,不斷提升宣漢文化“軟實力”,向著“全國巴文化高地”穩步邁進。宣漢已獲評“中國巴文化之鄉”,并入選四川省2025年度歷史文化遺產綜合保護利用縣域試點縣。
保護為先——留住文化根脈
宣漢縣馬渡關鎮百丈村李依若故居,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修繕一新的院落完整保留著川東民居“古色古香 + 木榫交錯”的質樸風貌,成為宣漢守護文化遺產的生動注腳。
李依若故居
“故居由三進院壩組成,始建于清代,原有堂屋一間、廂房數間。你看,這間就是李依若先生曾居住的屋子……”百丈村黨總支書記王富娓娓道來,“修繕時我們全程堅持‘修舊如舊’,用傳統工藝復原木窗雕花、墻體、青瓦,就是要讓建筑的歷史肌理原汁原味留存。”
“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有講究,我們要讓后人看到的不僅是一座房子,更是一段鮮活的歷史。”王富說道,下一步將把故居打造成村史館,陳列李依若先生的作品,讓文脈代代相傳。
與李依若故居相隔一公里的,是百丈村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建筑群——劉家大院。中午時分,大院里炊煙裊裊,村民李英正在自家后院里摘菜,準備午飯。
“雖然現在我們常住在城里,但是逢年過節總會來老宅住幾天,這里始終是我們的‘根’!”在李英的后院里,紫荊吐艷、海棠掛果,與白墻青瓦相映成趣。“住了大半輩子,感情深著呢。如今政府重視保護,老房子能傳下去,我們的鄉愁也有了歸宿。”
劉家大院
據了解,劉家大院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始建于1899年,具有典型的川東民居傳統建筑特色,窗花和柱墩雕刻精美,栩栩如生,體現當時川東地主階層的富貴氣派和建筑格局。目前,該村現有穿斗木結構院落41處,大多修建于清朝和民國時期,保存完整的有12處。
一磚一瓦銘刻歷史,一草一木牽動鄉愁。馬渡關鎮作為荔枝古道重要節點,已納入四川蜀道申遺工程,沿線串聯起浪洋寺摩崖造像(省級文保單位)、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百丈村、南北朝新安縣遺址、唐代荔枝古道等眾多遺跡。
面對這份厚重遺產,宣漢探索出“政府引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保護路徑,秉持“留住文化、留住鄉愁、留住特色”理念,在最小干預原則下修繕文物古跡與傳統民居,讓老建筑重拾古樸神韻,讓古韻與現代在新村圖景中和諧共生。
活化利用——增強傳承使命
與傳統川東民居風格迥異,清溪宏文校的工字樓以磚木結構矗立百年。青磚灰瓦間,“工字樓”三個朱紅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座始建于1916年的建筑,雖歷史久遠卻風骨凜然——作為川東游擊軍早期活動據點、紅三十三軍孕育地,它承載著“星火燎原”的紅色記憶。
如今,這里不再是靜默的歷史遺存,而是通過“修舊如舊守根脈、創新形式活傳承”的活化利用,成為無數人觸摸紅色歷史、汲取精神力量的生動課堂。
宏文校工字樓
清溪宏文學校素有川東紅色革命“活化石”之美譽,依托工字樓等校本紅色資源,學校將紅色元素融入校園肌理,工字樓、校史陳列室、宏文亭等紅色遺存錯落分布, 紅軍將領畫像與事跡在走廊鋪展,校訓校歌刻于校門口文化墻,紅色歌曲與畫作點綴寢室…… “步步皆紅色、處處能育人”的濃厚氛圍,讓紅色傳承浸潤日常。
羅家壩遺址博物館
歷史的回響不止于紅色記憶。今年6月,羅家壩遺址擬入選四川省選古建筑和遺址遺跡類別名錄。自1999年首次發掘以來,羅家壩遺址已開展9次考古發掘,累計出土青銅器、陶器和玉石器等珍貴文物超3000件。目前,宣漢縣已啟動羅家壩遺址第十次考古勘探,力爭通過更深入的考古發掘破解巴文化未解之謎。
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這些古代巴人文物?羅家壩遺址博物館給出了答案:賦予其生命。博物館編創了沉浸式實景劇《羅家壩記憶》,用演繹的方式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推動遺址公園從“文物展示”向“文化體驗”升級。
近年來,宣漢縣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作為“源頭活水”,推動文化遺產從“靜態保存”向“動態傳承”轉變。當地對薅草鑼鼓、土家余門拳、土家刺繡等7項省級以上非遺項目進行傳承利用。深化“文化遺產+科技”融合,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豐富展示形式,增強文化遺產的可讀性、體驗性;拓展“文化遺產+教育”模式,將文化遺產內容融入中小學教育、干部培訓,打造沉浸式研學場景,讓文化遺產成為思政教育、鄉土教育的生動教材。
文旅融合——彰顯城市特色
下城壕
青磚灰瓦,木石長廊,串串燈火,古色古香是宣漢城區下城壕街給人的第一印象。這里曾經是線路纏繞、隱患重重的舊街巷,如今煥發“老樹新芽”的勃勃生機,蛻變為兼具煙火味、文旅化、景觀化的現代文旅商業街區。
“我們在改造的時候,采取‘微創改造’的理念,著力突出‘山、水、城’的城市特色,展現宣漢民俗文化、土家文化、美食文化等豐富內涵,讓文化變‘亮點’、老街變‘景點’,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宣漢縣住建局局長謝貴陽說。
近年來,宣漢縣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聚焦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創新打造沉浸式、體驗式文旅消費新場景,助推文旅深度融合。
翻開宣漢縣校場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規劃圖,這里將以老巷為基底、巴人文化為底蘊,打造一個“街道博物館”,傳承巴人文化遺產,增強在地文化認同,塑造城市文化品格,激活老城區發展活力。
“目前,我們已梳理出巴人風情、神話傳說、青銅文化等豐富巴人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將分步實施建設巴人文化博物館、巴人街、巴人文化廣場、巴人文化藝術墻,發展巴人文化產業,開發巴人文化商品,以文化底蘊帶動經濟增長。“謝貴陽補充道。
從白墻青瓦的故居到深埋地下的遺址,從悠揚的民歌到精湛的手藝,宣漢縣正以細膩的守護、創新的實踐,讓歷史文化遺產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完善保護機制,推動更多遺產列入各級保護名錄,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綻放光彩。”宣漢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
如今,行走在宣漢大地,歷史的回響與時代的脈動交織,一幅“保護有力度、傳承有溫度、利用有深度”的文化畫卷正徐徐展開。
來源:宣漢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