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在白宮簽署關稅令時的躊躇滿志,仿佛還在昨天。他相信,美國的經濟實力足以讓全世界俯首稱臣。
三個月后的統計數據卻像一記響亮的耳光:150多個國家中,只有5個選擇了低頭。
這場豪賭為何敗得如此徹底?強權政治真的過時了嗎?
作者-W
豪賭150國,收獲5張白條:特朗普的孤獨賬單
2025年4月2日,關稅大棒正式揮起。特朗普在白宮南草坪上宣布,要對全球150多個國家征收關稅,稅率從10%到50%不等。
那一刻,他的眼中閃爍著一個帝國締造者的光芒,仿佛全世界的財富都將流向華盛頓的國庫,美國制造業將迎來史無前例的復興。
華爾街的交易員們卻不這么看,道瓊斯指數當天暴跌800點。市場的恐慌讓特朗普措手不及。4月9日,他不得不宣布暫停額外關稅90天,給各國留出"談判窗口"。
這個所謂的讓步,更像是一個賭徒在牌桌上的戰術性撤退,希望用時間換取更多的籌碼。
然而,現實比想象更骨感。到7月23日這個節點,全球150多個國家中,真正簽署協議的只有5個。這5個國家分別是英國、日本、菲律賓、印尼和越南,成功率還不到4%。更令人尷尬的是,這些簽約國付出的代價遠比表面數字更沉重。
日本同意投資5500億美元,其中九成利潤歸美方。菲律賓對美國商品實施零關稅,自己卻要承受19%的稅負。印尼被迫購買50架波音飛機和大批美國能源產品,還要取消對美企的本地化要求。
這些協議更像是現代版的"保護費"。小國為了避免更大的經濟損失,選擇了破財免災的策略。但代價是巨大的,日本首相石破茂的支持率已跌至20%,黨內甚至開始公開討論他的去留問題。
印尼企業界抱怨19%的關稅讓他們"壓力山大",漁業協會主席直言"連10%都很吃力"。菲律賓國內輿論更是一片嘩然,認為這是向美國交"保護費"的屈辱行為。特朗普的"勝利果實"背后,是這些國家民眾的不滿和政治領導人的窘境。
七十年前的霸權夢,為何在今天撞了南墻?
要理解這場豪賭的失敗,得從特朗普的思維模式說起。1946年出生的特朗普,成長于美國霸權的黃金時代,那時的美國一家獨大,說一不二。
在他的認知里,實力就是一切,拳頭大就有道理,這套邏輯在美國國內或許管用,放到今天的國際舞臺上卻水土不服。國際關系學者們早就指出,我們正處在一個多極化加速的時代。
中國經濟總量逼近美國,歐盟抱團取暖,新興經濟體崛起。這不再是1946年那個美國可以為所欲為的世界了。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最新研究中指出,單極霸權的時代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多極平衡"的新格局。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特朗普低估了小國的外交智慧。東南亞這些國家雖然經濟體量不大,但在大國博弈中練就了平衡術的精髓。他們既不想得罪美國,也不愿意完全倒向任何一方,最理想的狀態是在各大國間左右逢源。
印尼總統普拉博沃一年前還將中國作為當選后首訪國家,如今卻向美國示好。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實則是小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務實策略。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專家格雷戈里·波林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國家的核心訴求是穩住經濟形勢。
只要能夠搭上中國給亞洲帶來的發展快車,對美讓利也是權宜之計。歷史的經驗更是驚人地相似。1930年代大蕭條期間,美國也曾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將關稅稅率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結果卻適得其反,引發了全球貿易戰,讓經濟蕭條雪上加霜。當時的教訓是深刻的: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單邊主義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評論中寫道,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正在重蹈歷史覆轍。
區別只在于,今天的世界更加多元化,各國的選擇也更加多樣化。
當美國揮舞貿易大棒時,其他國家可以轉向中國、歐盟,甚至是區域內部合作。
花錢買平安的苦果:這場游戲沒有贏家
表面上看,特朗普拿到了5份協議,似乎可以宣稱"部分勝利"。但仔細算算這筆賬,會發現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游戲。美國消費者首當其沖受到沖擊,經濟學家計算,關稅政策相當于給每個美國家庭增加了1300美元的稅負。
沃爾瑪、Target等零售巨頭紛紛發出警告,稱商品價格將不可避免地上漲。制造業回流的美好愿景也遭遇現實打擊。雖然有一些工廠開始回遷,但生產成本的大幅上升讓這些"美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失去競爭力。
底特律一家汽車零部件廠的老板苦笑著說:"回來是回來了,但成本高得讓人心疼。"簽約的5個國家更是付出了沉重代價。日本的5500億美元投資聽起來龐大,但90%的利潤歸美方所有,這樣的"投資"更像是變相賠款。
石破茂政府為了平息國內輿論,不得不承諾將通過其他方式補償日本企業的損失。印尼的情況也不樂觀,19%的關稅讓其出口企業面臨巨大壓力。雅加達一家紡織廠的負責人抱怨道:"本來利潤就微薄,現在雪上加霜。"
菲律賓雖然獲得了對美零關稅的"優惠",但代價是本國市場被美國商品大量涌入。馬尼拉的小商販發現,來自美國的同類商品價格更低,自己的生意越來越難做。更嚴重的是全球供應鏈的加速重構。
原本高效的國際分工體系被人為打亂,企業被迫尋找新的供應商和市場。越南雖然簽署了協議,但被要求減少對中國零部件的依賴,這讓很多制造企業陷入困境。胡志明市一家電子廠的經理無奈地說:"換供應商容易,但質量和成本的平衡很難把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報告中警告,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風險。世界貿易組織也罕見地發聲,呼吁各國回歸多邊貿易體系,避免單邊主義的惡性循環。
連華爾街的投資者都開始擔心,貿易戰的持續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經濟衰退。最諷刺的是,那些拒絕簽約的大國反而在這場博弈中占得先機。
中國雖然面臨關稅壓力,但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RCEP等機制,正在構建新的貿易網絡。歐盟更是抱團應對,準備了206頁的反制清單,態度堅決。巴西總統盧拉直接放話:"不怕打貿易戰",展現出拉美大國的硬氣。
這些國家的抵制不僅沒有讓美國占到便宜,反而促使它們加強了彼此間的合作。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客觀上推動了一個去美元化、去美國化的新秩序形成。這恐怕是他始料未及的結果。
歷史的警鐘:跪下去的路,永遠沒有盡頭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嚴厲的法官。回望過去一個世紀,每一次綏靖政策都以更大的災難收場。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英法兩國以為通過妥協可以換來"一代人的和平",結果卻助長了法西斯的野心。
歷史學家溫斯頓·丘吉爾的名言至今振聾發聵:"綏靖者喂鱷魚,希望鱷魚最后吃掉自己。"今天簽署協議的5個國家,或許以為花錢可以買來平安。但霸權主義的胃口永遠填不滿,今天的妥協只會換來明天更大的敲詐。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面對霸權主義,妥協得不到尊重,只會招致更大的貪婪。更深層的問題在于,這種單邊主義邏輯背后的價值觀是錯誤的。它把國際關系看作零和游戲,認為一方的獲利必須建立在另一方的損失之上。
這種思維在全球化時代顯得格外荒謬,就像在一艘船上的乘客互相拆船板,最終只會同歸于盡。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最近的演講中警告,單邊主義正在威脅多邊主義的根基。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展,人類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國際合作機制將面臨崩塌的危險。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研究報告指出,過去70年的全球繁榮都建立在多邊合作的基礎上。從聯合國到世貿組織,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到世界銀行,這些機制雖然不完美,但確保了世界的相對穩定。
真正的出路在于合作共贏。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歐盟推動的"全球門戶"計劃,都體現了這種新的發展理念。這些倡議的核心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合作、文化交流等方式,實現各國的共同發展。相比之下,美國的單邊主義顯得既落后又危險。
就連美國國內的有識之士也在反思,前國務卿基辛格在生前就警告過,美國不能再用19世紀的思維處理21世紀的問題。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大衛·奧托爾在研究中發現,貿易保護主義從長期看總是損人不利己。
保護起來的產業往往失去創新動力,最終在國際競爭中徹底敗北。對于那些還在觀望的國家,歷史的教訓是明確的:跪下去的路永遠沒有盡頭。今天交了"保護費",明天還會有新的要求,后天可能要求更多。
只有站直了腰桿,堅持原則,才能贏得真正的尊重。歐盟的態度就是最好的例證,面對美國的壓力,他們選擇了團結一致,制定反制措施。結果是什么?美國不得不重新考慮對歐盟的政策。
反觀那些匆忙簽約的國家,美國對它們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過分。這就是強權邏輯的本質:弱者越弱,強者越強。
最終,歷史會證明,那些選擇合作而非對抗、選擇共贏而非零和的國家,才能在這個變化的世界中立于不敗之地。而那些試圖用威脅和恐嚇建立霸權的努隸,注定要在歷史的長河中化為泡影。
特朗普的150國豪賭只換來5張白條,這個結果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問題不在于特朗普該哭還是該笑,而在于世界已經用腳投票,選擇了一個更加公正、平等、合作的未來。這是歷史的大勢,也是人心的向背,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
結語
特朗普的關稅豪賭告訴世界一個樸素的道理:在多極化的今天,任何試圖獨霸天下的努力都注定失敗。
未來屬于那些選擇合作而非對抗、選擇共贏而非零和、選擇開放而非封閉的國家和民族。
面對這個變化的世界,你認為小國應該如何在大國博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