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誰能想到,王慶東終究還是食言了,近日重慶市場監管局發布公告,美國資本KKR收購遠景國際股權案獲批,而遠景國際背后正是大窯飲品,年銷32億的飲料龍頭。
這意味著,那個讓國民覺得自豪、一直支持的國產品牌,要 “賣身” 給國外資本了,同時這也說明大窯的創始人王慶東徹底交出了實際管理權。
他曾態度強硬地宣稱,大窯堅決不會讓外資進入這條路,誰能料到,當初的話如今聽起來滿是諷刺 。
那么這個一年能賣32億的國產飲料老大,為什么突然要把管理權交給外資呢?
飲料里最會賺錢的
大窯汽水火不是因為它多好喝,而是因為它幫了餐館老板一個大忙,多賺錢,這瓶汽水的本質從來就不是賣給消費者的,而是專門給三十多萬家大排檔、燒烤攤量身定制的“賺錢工具”。
真正買單的是你,但大窯真正討好的是你面前那個燒烤攤老板,比如它的瓶子設計為啥非要做個520毫升的大玻璃瓶,又重又不方便,因為它看起來“值錢”!
一瓶可樂一聽才3塊,大窯一上桌高大威猛,賣8塊、10塊你也覺得正常,這叫“心理價位撐場子”,不是真想讓你喝爽,是為了讓價格看著合理。
更狠的是它的定價策略,可樂進價公開透明,利潤薄得像紙,大窯的進貨價卻因地而異,可能一瓶才進4塊,飯店卻能賣你8塊甚至更高,凈賺一倍多,你說老板們能不愛它嗎?
為了把這份愛變成長期合作,大窯還給出比行業高出一倍的20%返利,賣得越多老板拿得越多,更絕的是一句話:“賣不掉可以退”,這等于告訴老板:你只管囤貨上架,賣不動我兜底,穩賺不賠。
你看冰柜C位總擺著大窯,點餐時服務員也常說 “我們家大窯賣得特好”,這可不是碰巧,老板們真心推,因為賣一瓶大窯比賣可樂賺得多太多,誰不樂意呢?
大窯這條路走得清醒又務實:不卷消費者,不打廣告戰,專心搞定那些站在前線、能左右你選擇的老板們,它讓老板多賺,老板自然就讓你多喝,說到底大窯不是靠味道贏的,是靠算賬贏的。
火了半邊天的大窯,卡在了瓶子上
大窯汽水靠“農村包圍城市”打出了一條血路,年銷量干到32億,全靠燒烤攤和大排檔的力挺,可越往前走,這條路就越顯得走不動了。
最大的問題是那個曾幫它打天下的大玻璃瓶,你在內蒙古、東北用,短途配送、瓶子能回收,一切都還算順。
可一進南方市場問題全來了:玻璃瓶又大又重,占地又難搬,一摔就碎,完好也得收回來、清洗、再循環,這運輸成本一上天,效率一拉胯,瓶子反倒成了累贅。
南方講究高效配送、鋪貨速度、坪效利用率,你這大瓶子不僅不好賣,還上不了便利店的貨架,更別提走電商渠道,說白了大窯是靠餐飲店撐起來的野路子,一進現代零售體系就水土不服。
品牌也不扎實,你說可口可樂靠味道和全球營銷站穩腳跟,大窯它的知名度一半靠創始人喊“我不賣國貨”,另一半靠吳京那張臉撐著,一旦人設翻車、代言人換了,品牌價值也可能隨時“閃崩”。
更別提年輕人這幾年越來越講健康,無糖、低卡成了潮流,元氣森林、東方樹葉都在往“輕飲”走。
再看大窯,甜到發齁的配方直接勸退一票人,它試過出低糖版,但沒人買賬,因為你賣的是“大口吃肉配大汽水”的痛快勁,不甜了誰還買你?
所以說大窯不是沒想升級,而是根子里就沒準備好走遠,一個靠老板賺錢撐起的飲料品牌,一旦離開那口鍋和那張桌子,就舉步維艱。
是被現實逼的
表面上,大窯年銷32億,看著風風光光,但創始人王慶東自己心里最清楚,這熱鬧是靠砸錢砸出來的,利潤根本跟不上銷售額,這買賣做得越來越吃力。
渠道返利就是一個大坑,你看到餐館老板拼命推大窯,是因為王慶東給得多,每賣一百塊就要吐回去二十塊,這返利在行業里簡直是“下血本”,換來的是銷量上去了,但利潤早就被掏空了。
再加上為了裝玻璃瓶,大窯在全國建廠,倉庫、機器、物流體系一套套配齊,資產重得嚇人。
瓶子得回收、運輸成本高、原材料漲價,樣樣都燒錢,你以為它是靠賣飲料賺錢,其實更像是花大價錢撐著一套高負荷系統。
這么一來公司幾乎沒有富余的錢去搞研發、改包裝、建品牌,更別提升級早該淘汰的供應鏈體系,錢都被“維持現狀”給吃光了,企業被困在自己的系統里,越轉越慢。
王慶東當然明白問題在哪,他知道這臺靠情懷和返利撐起來的老機器,已經跑不快了,也吃不消了,前面是消費者越來越挑,競品越來越卷,不升級就等死。
但升級得燒錢,靠現在那點利潤根本不夠,要想活下來,只能趁現在品牌還有點熱度,把公司“賣個好價錢”。
這時候早年說的什么“不賣國貨”的承諾,也就只能放一邊了,不是變節,是現實逼的,王慶東不是叛徒,只是個看清了局勢的商人。
KKR入局
這次接盤的可不是講情面的主兒,是華爾街出了名的 “冷血資本” KKR,這 “收購之王” 從不論情懷,眼里只有數字,怎么賺錢怎么來。
對他們來說,大窯不是“國貨之光”,只是一個需要提效賺錢的資產,KKR真正看中的不是汽水本身,而是大窯背后那張覆蓋全國三十萬家飯店、小吃攤的渠道網絡。
這相當于一條現成的高速路,隨時可以往下沉市場傾倒任意商品,汽水、能量飲料、甚至別的新品類,至于汽水甜不甜、瓶子好不好看根本不重要,能賺錢才是王道。
你看KKR過去的操作就懂了:投資蒙牛、控股南孚電池,都是先把老品牌買下來,然后用美式資本玩法“洗一遍”,砍掉人情返利、換掉貴包裝、砍冗員、搞標準化。
他們最擅長的,就是用冷冰冰的刀法把一個老企業變成一臺高效賺錢的機器,所以可以想象,大窯接下來會大變樣。
更諷刺的是,曾經主打“國貨”的大窯如今成了美國資本的資產,你在燒烤攤喝下一口“熱血國產汽水”,其實是在給華爾街打工。
王慶東成功套現一走了之,飯店老板們賺慣了的“高利潤汽水”,說不定也將面臨價格體系重做,一場屬于草根、煙火、人情和算計的“江湖合作”就此終結。
大窯也許會更現代、更高效、更賺錢,但那個帶著點土氣、豪氣、底層味道的老大窯已經徹底消失了。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