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澳國防部消息, “護身軍刀 2025” 演習開啟,19 國參與。荷蘭司令稱 “不能只讓美國對抗中國”。
航母(資料圖)
此次演習由美澳聯合主導,規模創下該系列演習紀錄。3.5 萬余名兵力投入演練,涉及陸、海、空及海軍陸戰隊等多個兵種,其中美國派遣的兵力超過 1.2 萬人,澳大利亞則投入了約 1 萬人,其余國家根據自身情況分別派出數百至數千不等的兵力。澳大利亞周邊海域與部分陸地成為演習場,這片區域涵蓋了從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域到南部部分陸地訓練場的廣闊范圍,其中部分海域距離南海較近。14 天時間里將開展海上封鎖、兩棲登陸、空中打擊等課目,部分課目直指島礁攻防場景,像模擬對島礁進行立體登陸、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實施海上封鎖演練等。美國 “里根” 號航母打擊群攜帶了多架艦載戰斗機、預警機和反潛直升機,澳大利亞 “堪培拉” 號兩棲攻擊艦也搭載了兩棲裝甲車和登陸部隊,這些主力裝備的參與,顯示出參演方的重視程度。
荷蘭此次表態有其深層邏輯。這個歐洲西北部國家,歷史上長期依賴外部力量保障安全。近代以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先后依附于西班牙、法國、德國等強國,在多次戰爭中,由于自身國土面積小、人口數量有限,難以獨立抵御外部入侵,只能尋求強大勢力的庇護。荷蘭軍事上追隨美國,經濟上卻與中國深度相連。中國是荷蘭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2024 年雙邊貿易額超過 1200 億歐元,其中荷蘭向中國出口的農產品、高端機械產品等占據了較大份額,而中國出口到荷蘭的電子產品、紡織品等也深受當地市場歡迎。
軍艦(資料圖)
德國派遣了一艘先進的護衛艦參演,該護衛艦具備較強的防空、反潛和反艦能力,但與此同時,德國政府卻公開宣布將擴大與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包括在太陽能發電、風能利用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發和項目投資,近期德國的企業代表團更是密集訪華,與中國企業洽談合作事宜,涉及汽車、化工等多個領域。
法國此次派出了少量的空軍戰機和地面部隊參演,法國軍方明確表明,參演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與其他國家軍隊在聯合行動中的協同能力,以便在應對國際反恐、海上救援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時能夠更好地配合,并不會參與任何針對特定國家的軍事行動。澳大利亞作為東道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保障演習的進行,但國內對演習的爭議一直不小。根據澳大利亞一家知名民調機構近期的調查顯示,超過 60% 的民眾認為澳大利亞應該與中國保持友好的外交和經貿關系,因為中國市場對澳大利亞的鐵礦石、農產品等出口至關重要。
中國面對外部軍事壓力,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國防力量在近年來得到了穩步提升,海軍方面,艦艇總噸位不斷增加,除了現有的航母外,新型的驅逐艦、護衛艦不斷批量服役,這些艦艇在信息化水平、武器裝備性能等方面都有了顯著提升,具備了較強的遠海作戰能力。航母編隊多次開展遠海訓練,先后在西太平洋、南海等海域進行了實戰化演練,提升了編隊的協同作戰能力。
航母(資料圖)
美國聯合盟友圍堵中國,面臨不少難題。其盟友在經濟利益與安全需求之間不斷搖擺,對于這些國家來說,中國是重要的貿易伙伴和投資市場,與中國保持良好的經濟合作關系能夠促進本國經濟發展,提升民眾生活水平;可同時,它們又在安全上依賴美國,需要美國的軍事保護來應對一些潛在的安全威脅。這種雙重需求使得這些國家在對華政策上很難保持一致,美國想要構建的 “對華統一陣線” 難以穩固。
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在持續提升,在經濟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高;在科技領域,中國在 5G、人工智能、航天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在國際事務中,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出的一些理念和方案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在多個領域已經能夠與美國抗衡。
地區安全局勢的走向,不僅僅取決于軍事力量的對比,更要看各國是否能夠摒棄零和思維,認識到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才是實現地區和平穩定的正確途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